點閱人數:22
名稱
  • M
    大分事件
  • I
    布農族待確認
  • H
    大分 Thai-fûn
    事件 sṳ-khien
  • T
    大分 Tāi-hun
    事件 Sū-kiānn
  • J
    ターフン事件 じけん
  • E
    Dahun Incident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大分事件


緒論

  大分事件(又稱ターホン駐在所ノ蕃害、ターホン事件、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普遍認為是布農族於日本時代最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並被認定為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事件發生於今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大分駐在所,此地為布農族郡群自南投東遷後的重要據點,也是再次向南方遷徙的發祥地,事件觸發的遠因與東台灣的經濟開發政策有關,因沿山地帶樟腦開發湧入外族,摩擦衝突日增,加之鄰近的台東廳在霧鹿事件(1914)後局勢不穩,加諸槍械沒收政策、貿易管制取締影響,由大分總頭目Aziman Sikin率領於1915年(大正4年)5月17日向拉庫拉庫溪流域最大日警據點ターホン駐在所(Ta-tahun,大分)發動強襲,隨後亦組織數場於八通關沿線進行的小規模突襲戰事迫使日方撤出,直至1919年(大正8年)才藉開闢八通關越警備道路重回本區,以更嚴密的軍警監督系統,建立地方治理。

所涉民族

  本事件事發於花蓮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的大分地區,是以布農族郡群為主的領域範圍,參與者主要來自大分社(Ta-tahun)及周邊部落族人;另有台東廳新武呂溪流域的布農族人參與。

事件背景

  根據「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相關檔案記載,與拉庫拉庫溪布農族有關的一系列抗日事件,遠因來自樟腦開採。1904年(明治37年)日商賀田組取得花蓮港廳樟腦經營權,陸續於山麓建立腦寮煉腦,1906年(明治39年)起包括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在內各地腦寮開始發生遭襲事件,警方搜查與反擊更促使原住民族與國家關係愈趨緊張。1908年(明治41年)七腳川事件後日方將歸降七腳川人移住台東,使民族衝突越演越烈,最終導致1914年(大正3年)初的霧鹿事件,官方不同於過去舉辦酒宴協調談和的角色,佯稱贈禮和解卻直接對族人發動攻擊,讓雙方信任關係更遭到破壞。

  同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五年理蕃事業計畫」結束,剩餘經費用於南部原住民族地區扣押沒收槍械作業,致使南台灣的排灣族、魯凱族地區掀起大規模「南蕃事件」,中央山脈兩側布農族地區也自12月起爆發一系列針對駐在所及腦寮等開發據點的襲擊事件。大分事件發生前數日,喀西帕南社領袖因抗拒收繳槍支命令而遭羈押虐待,促使喀西帕南事件發生,連帶短短數日內拉庫拉庫溪流域各地抗日事件蜂起,而鄰近於花東地區布農族(特別是郡群)在越過中央山脈後的祖源地莫庫拉藩地區(Maungzavan),規模最大的大分駐在所,成為對日本發動強襲的目標。

事件始末

  依《理蕃誌稿 第四編》〈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記載,大分駐在所自1915(大正4年)2月23日上午六點,當警手大脇為一郎與興梠豐次進行交班時,由警備所外柵欄埋伏者鎖定狙擊,擊中大脇警手前額,致當場死亡。同時襲擊隊伍自西南方20公尺高地處向據點射擊20餘發,全體警備員進入掩體交戰。居住於大分社的總頭目Aliman Sikin聽聞駐在所槍聲而前來喝止來犯,事後向日方交代此為台東廳摩天社(Bacingul,今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摩天境內)方面族人來襲。由於「蕃情不穩」,因此增派警備員與原住民壯丁擔任臨時警戒,此為拉庫拉庫溪一系列事件之先聲。

  5月12日下午5點左右,喀西帕南駐在所遭遇襲擊,僅永森巡查得倖免,通報請求支援。15日上午,上百人組成之搜索隊由支廳出發前往中社駐在所,整合偵查情報。宇野英種搜索隊長於17日上午抵達中社,大隊伍則在當日抵達喀西帕南駐在所收拾善後,同時也接獲16日小川巡查往マシサン駐在所(Masisang,馬西桑,今花蓮縣卓溪鄉馬西桑境內)履任途中遭襲擊殺害的情報。

  5月17日上午5點,駐在所遭遇襲擊,警部補田崎強四郎以下十餘員盡數陣亡。同時間更高海拔的タルナス駐在所(Talunas)也遭臺東廳方面族人襲擊,其警備員在當地族人掩護下向南投集集支廳的馬斯達崙社(Mas-talum)撤退;馬西桑駐在所警備員,也在馬西桑社頭目協助下,向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Asang Daingaz)撤退避難。到了各部落小米除草祭結束後,又有一連串襲擊行動發生,6月10日吉田警戒所遭襲、6月28日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附近的岐部警戒所、7月2日同屬於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管轄的笹栗駐在所也陸續遭Aliman Sikin等人襲擊。

  6月29日,大魯納斯社(Talunas)、馬西桑社、納納托克社(Nanatuk)族人在日本人要求下,協助清理大分駐在所死亡警備員之遺骸與所屬物品。不過花東縱谷地帶的清水、公埔、卓溪山、萬人埔等地仍持續發生腦寮腦丁遭襲事件。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理蕃誌稿 第四編》當中以「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作為一系列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抗日事件的總稱,由於大分駐在所是八通關線上最大型駐在所,鄰近地區也是布農族郡群重要大社,因此系列事件多以「大分事件」作為代稱。

  經過接踵而來的各地襲擊通報後,日本人遂決議於台東廳與花蓮港廳間(自花蓮姑藥溪右岸至台東北絲鬮溪)共22日里(86.39公里),新建配備有通電鐵條網的警備線,1915年(大正4年)11月完工。1916年(大正5年)2月1日,花蓮港廳發布訓令,撤廢拉庫拉溪流域5處駐在所,並於山麓地區與台東廳以通電鐵絲網搭配密集的警察據點進行封鎖。1918年規劃開闢新的八通關警備線以橫斷山脈,翌年6月在軍警護衛下開始修築,直到1920年完成東段路線修築,新設置更密集的警察駐在所後,日警才得以重回拉庫拉庫溪流域山區。同時,雖然Dahu Ali與Aliman Sikin等事件領袖家族,於新警備線修築便前往高雄地區,但花蓮港廳與台東廳下的布農戰士,仍頻繁地突擊警備人員,是以繼八通關線後,又持續闢建南方的關山越警備線、內本鹿越警備線,以強勢軍警武力壓包圍居住生活於中央山脈高山間的布農族人。

相關文化資產

  第一代大分駐在所於1911年(明治44年)設立,1915年(大正4年)事件後遭焚毀。1920年(大正9年)日方重建第二代大分駐在所,成為區域內重要的據點式駐在所,內含警備設施(如彈藥庫、武德殿)及日常生活空間(如俱樂部、豆腐小屋、木作工作坊等)。受集團移住政策影響,該駐在所於1944年(昭和19年)裁撤。戰後,部分布農族人曾返回並利用舊駐在所房舍,直至1992年(民國81年)因火災燒毀。

現今,大分駐在所遺址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仍留存「殉難諸士之碑」與「納靈之碑」,以及日本時代古道遺跡,惟尚非屬於文化資產身分,但與國定古蹟清八通關古道共同構成為具文化資產價值的歷史場域。

相關研究概況

  楊南郡等人曾針對八通關越嶺道進行深入的系統研究,林一宏則細究台灣原住民族地區的駐在所建築,並完成八通關越道路的相關研究。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更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研究委託,著有《大分事件》專著。

參考文獻: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志稿》第三卷,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2年。本書有中譯本。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 林一宏,《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4年。
  • 徐如林、楊南郡,《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台北:南天,2010年。
  • 傅琪貽,《大分事件:布農族郡社群抗日事件1914-193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