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阿桑來戛事件
  • I
    布農族待確認
  • H
    阿桑來戛 Â-sông-lòi-kia̍p
    事件 sṳ-khien
  • T
    阿桑來戛 A-sng-lâi-khiat
    事件 Sū-kiānn
  • J
    アサンライカじけん じけん
  • E
    Asang Daingaz Incident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阿桑來戛事件


緒論

  阿桑來戛事件係由1915年(大正4年)5-7月間,2起針對アサンライガ駐在所(Asang Daingaz,阿桑來戛)周邊勤務工作者的襲擊行動所組成,是當年度「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在大分事件後的歷史過程之一。阿桑來戛社(Asang Daingaz,布農語意為「大社」)位於花蓮的拉庫拉庫溪北岸,是布農族巒群的重要聚落,也是八通關北岸日警駐在所的戰略要點。因「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牽涉部落眾多,且涉及跨域相互支援,日本政府的補給線綿長,故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改採山麓地帶的封鎖措施,於數年後才以新闢橫斷道路重新建置綿密的警察據點。

所涉民族

  如依相關資料記載,本案所涉民族以花蓮港廳拉庫拉庫溪流域與台東廳新武呂溪流域的布農族為主,特別是郡群與巒群。本案相關殉職警察人員,則為日本內地籍分屬鹿兒島、熊本、宮城、福井縣人士。

事件背景

  依《理蕃誌稿 第四編》(1932)〈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統合記載,自5月拉庫拉庫溪中游的喀西帕南,以及上游的大分地區相繼發生大規模襲擊戰役後,位於拉庫拉庫溪北岸戰略要地的阿桑來戛駐在所,也成為襲擊者的重大目標,自5月20日的情報顯示,有台東廳霧鹿社聯合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壯丁三百餘人,為襲擊阿桑來戛駐在所而經常出沒於周邊,日方因而緊急增援警部補以下40員協助防守,根據池田警視回報阿桑來戛駐在所地區山勢險峻,不利大部隊行進,當時除增援防守外,另於道路上設置分遣所二處,各配置警備員15人。依據5月31日之情報,阿桑來戛駐在所成為偵查各部落情勢的據點,藉由策動平素關係平和之部落領袖頭人,探問大分等地局勢情報,以及先前各種事件原委、關係人。

事件始末

  根據《理蕃誌稿 第四編》記載,阿桑來戛事件包含兩次主要襲擊行動:

1. 第一次襲擊(1915年6月28日)

  阿桑來戛駐在所管區境內的岐部警戒所槍聲大作,阿桑來戛駐在所沼田川警部認定,應為該駐在所交通員與布農壯丁交戰中而欲派遣支援,但受周邊族人警告可能有更大規模的埋伏而勸阻。不久有5名傷者返回表示尚有傷者待援,沼田川警部遂派遣巡查部長等12人夥同布農壯丁前往現場。清點後有藏田恕、高橋龜次巡查與春雍德警手死亡,吉田代新六巡查失蹤,多人輕重傷,布農戰士則大約有60名左右,發動襲擊後分散數隊向南方撤出。

2. 第二次襲擊(1915年7月2日)

  7月2日下午1時20分,笹栗駐在所之執勤巡查協同其餘警備員與協作,運搬物資返回阿桑來戛駐在所途中,在沼田警戒所東南側陡坡遭遇襲擊,帶隊的兩位巡查水上清重及迎田為藏當場死亡遭獵首,日方由笹栗警部補帶隊13人支援才讓全體脫困。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以上兩起襲擊事件皆於八通關警備支線上,阿桑來戛駐在所管區範圍內警戒所發生,雖非直接襲擊該駐在所,卻仍可以「阿桑來戛事件」總結,這是大分事件後布農族戰士於拉庫拉庫溪北岸向日本據點襲擊的案例,也呈現日本政府補給線綿長,因支援不利,最終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阿桑來戛駐在所亦遭撤廢。

參考文獻: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志稿》第三卷,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2年。本書有中譯本。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 林一宏,《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