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0
名稱
  • M
    內本鹿事件
  • I
    布農族待確認
  • H
    內本鹿 Nui-pún-lu̍k
    事件 sṳ-khien
  • T
    內本鹿 Lāi-pún-lo̍k
    事件 Sū-kiānn
  • J
    内本鹿 ないほんろくじけん
    事件
  • E
    Laipunuk Incident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內本鹿事件


緒論

  內本鹿事件發生於1941年(昭和16年)3月9日,是經歷集團移住政策後,台東布農族一起且具有高度自主意識性的回返故鄉行動,過程中為阻止日方追擊,突襲了駐在所造成傷亡,但最終參與行動的族人仍遭逮補、祕密處決。本事件可視為全台灣最後一起對於日本時代的武裝抵抗行動。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台東廳轄下的布農族,事件核心領袖為內本鹿地區的哈里卜松社(Halipusang)的Haisul及其家族。由於族人被日方強制遷往台東南端的都鑾山西部,這片區域的氣候與生態環境、民族組成關係,俱原居地截然不同,造成嚴重創傷,最終引發此次事件。

事件背景

  卑南溪布農族地區(即今台東縣海端鄉與延平鄉)在1910年代以前採懷柔為主的安撫手段;於1920年代改弦易張以警備線與通電鐵條網的外部封鎖政策;並於1930年代陸續完成深入山區的警備道路輔以警察機關的方式,逐步推進並切割原本布農族傳統領域,1933-1934年(昭和8-9年)間經歷了大關山事件與第二次逢坂事件後,此區域才完全受日本殖民政府宰制。部分海拔較低且鄰接縱谷地區的部落自1918年(大正7年)起,開始被迫移住山麓的警備線附近;1930年代全台原住民族進行大規模集團移住,居住於偏遠深山的族人集中於山間的高台地,例如今台東縣海端鄉的利稻村、霧鹿村等處,部分則再移住山麓地帶。而內本鹿地區群社則有一大部分在昭和13年(1938)跳過卑南溪,被指定移住到海岸山脈西側的都蘭山西側山麓。

  「都鑾山西部」區域在接收內本鹿人的集團移住前,曾為台東製糖會社與台東開拓株式會社所貸渡的官有林野,約於明治與大正2朝之交,有客家人張阿勝由花蓮玉里前來都鑾山西部開墾,昭和初年還接來其妻埔里的同鄉移入。1938年(昭和13年)日本人將該地作為移住內本鹿人的集團用地,翌年原墾戶遭到驅離,官方甚至要求他們興建移住用的各項設施。因此,當內本鹿的族人移住來此地時,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氣候、地理、生態環境,預定地周邊是過去互為敵人的阿美族部落,也是日本人驅逐屯墾者得來的土地空間,以民族關係操作監控來自於高海拔山區的布農族人,更因為瘧疾與痢疾等低地傳染病的流行,使得部分族人產生了返回原居地的念頭。這樣的背景觸發1941年(昭和16年)移住家族對日警發動全台最後的抗日事件「內本鹿事件」,此時幾已進入太平洋戰爭的年代。

事件始末

  1941年(昭和16年)初,原為內本鹿哈里卜松社的Haisul(海樹兒)決定帶領家人逃離移住地,重返祖居地。為了阻止日方的追捕,他們首先破壞了清水駐在所的鐵線橋,並襲擊清水駐在所及更上游的楓駐在所,造成警備人員及其家屬的傷亡。

  清水駐在所位於內本鹿與平地的交界,是總督府管理移住過程的重要據點,因此Haisul切斷鐵線橋的行動,不僅是為了戰略上的防禦,更是與官方的決裂。事發後,日警展開大規模搜索,並派遣內本鹿青年團進行勸降談和。最終,Haisul一家在族人的斡旋下,向日方表達談判意願。然而,不久後Haisul及其家人即下落不明,極可能遭到日軍祕密處決,事件至此結束。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內本鹿事件發生時,正值日本政府全力投入二戰準備之際,台灣原住民族的抗爭空間已極度受限。儘管事件規模相較於霧社事件、大關山事件較小,但其歷史意義深遠。內本鹿事件標誌著原住民族武裝抵抗日本統治的終結,也突顯了日本殖民政策如何徹底改變布農族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

  參與招降的內本鹿族人後來才意識到,被日方帶走的族人從未返回,甚至在官方記錄中完全「消失」。這種不透明的處理方式在布農族社會內部留下了深遠的心理創傷。內本鹿事件成為台灣最後一起原住民族的武裝抗日行動,也象徵著布農族從此進入近代國家體制下的新階段,具有高度的歷史意義。也在2000年(民國89年)前後,開始了內本鹿尋根行動,當年被移住的耆老有機會重返故鄉,此後20餘年後裔每年都回返內本鹿紀念並居住,療癒歷史事件的創傷。

相關文化資產

  內本鹿事件至今仍留有部分歷史痕跡。清水駐在所的鐵線橋遺跡仍可見,此外,周邊尚存日本時代預計興建水壩工程的工寮遺址;而內本鹿越嶺道作為當時理蕃政策的一部分,亦為重要的歷史遺跡群,見證了日本殖民統治對布農族傳統領域的影響,具有列入文化資產之潛力。

相關研究概況

  關於內本鹿事件的研究,目前主要參考官方檔案與地方誌記載,此外,日方相關記錄如巡查部長青木說三的回憶錄,提供了日本政府對集團移住政策的第一手觀點。學界亦有部分論文與報導探討內本鹿事件的歷史意義及影響。劉曼儀則撰寫了在內本鹿事件多年後,族人自發性且長年實踐的返鄉尋根行動。

【圖1】內本鹿越警備線,約為內本鹿事件遭切斷吊橋處。(謝博剛拍攝,2022年)

【圖2】由鹿野高台遠望鹿野溪上游的內本鹿(左側第一層山對岸為延平鄉桃源村,亦為日本時代移住聚落)。(謝博剛拍攝,2021年)

【圖3】移住至海岸山脈的鸞山部落,也是延平鄉今日的境外飛地。(謝博剛拍攝,2025年)

參考文獻:
  • 黃應貴編,《臺東縣史 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
  • 洪健榮、田天賜編,《延平鄉志》,台東:延平鄉公所,2004年。
  • 夏黎明編,《鹿野鄉志》,台東:鹿野鄉公所,2007年。
  • 劉曼儀,《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新北:遠足文化,2017年。
  • 青木說三,《遙想當年臺灣:生活在先住民社會的一個日本人警察官的紀錄》(張勝雄譯),台東:東臺灣研究會,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