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1874年(同治13年)日本藉口3年前(同治10年),琉球商船因颱風漂流至台灣屏東八瑤灣時,被「生番」(原住民)殺害45名,遂興兵問罪,並登陸琅嶠(車城),史稱「牡丹社」事件,因此引發清國一連串的措施,尤其是清國政府開啟對台灣原住民的「開山撫番」戰爭,長達10年之久。
所涉民族
宜蘭縣泰雅族南澳群東澳等部落。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10月底,日軍已從台灣南部撤走,因此船政大臣兼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函,請羅大春完成「開山撫番」一事。
事件始末
1875年(光緒1年),清國政府遂行「開山撫番」政策,由總兵羅大春從蘇澳開鑿北路,但是沿途原住民非常不悅,每每試探與反抗,但都被兵勇擊退之,但是大南澳到大濁水一帶的泰雅族反抗較強烈,每每狙擊路人,乃從南澳山腹開路,以通新城,一邊需閃避海濱懸崖,另一邊要防患族人阻隔道路開鑿,11月上旬派千總馮安國,率兵過溪5次,11-12日當兵勇開鑿道路之際,突然有千餘原住民潛伏與狙擊,但是清兵竭力對抗,守備黃明厚等擊殺族人4人後,族人逐漸退去,清兵戰死4人,負傷者超過18人,接著15日,到一高山的山麓,並在峽谷中開鑿,突然槍聲從四方發出,進行2小時左右的持續對戰,但族人日益增多,黃明厚與馮安國等,族人等從部落頃巢而出,想必部落應當真空無人的狀態,因此分隊繞去部落,並探虛實,部落有住屋數百間,也可看見新、舊的住屋有累積數十顆或數百顆的骷髏頭,因此趁有風時放火燒之,燒了數十間,族人也開始逃散,該日陣亡4人,負傷者達到20人之多,哨長祝榮山胸部亦受槍傷,頗為嚴重。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清國總兵羅大春因為族人難以威壓,山邊遼闊無法配置兵勇於其中,加上防禦力不足,因此請求朝廷增兵,於是駐紮在彰化的宣義左、右兩軍趕赴東部,並在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得其黎、新城、三棧、加禮宛、米崙、花蓮港、吳全城等處設營,防禦之。
相關文化資產
羅大春開鑿之北路,為今稱的清代「蘇花道路」,於1874年(同治13年)完工,從今宜蘭縣蘇澳鎮到花蓮縣新城鄉,目前僅剩少部分路段可走。道路附近有宜蘭縣定古蹟「蘇澳張公廟」,因舊古道廢弛,清代「羅大春開路紀念碑」一度荒廢棄置於溝渠,今被移至距該廟紀念亭,此外「蘇澳鎮金子山清兵古墓區」也與清代的「開山撫番」政策,遺留下的歷史見證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