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東勢角討伐事件」又稱「東勢角方面討伐事件」。1884年(光緒10年)以來,東勢角方面的泰雅族最初在卓蘭附近的各部落逞兇襲擊附近民庄,各處庄民陳情官憲,希望能討伐山區的泰雅族族人。於是1885年(光緒11年)4月,在卓蘭庄屯駐5營約2,000人的兵力,當時有棟字軍3營包含正營500人,首先派遣人進入蘇魯(Suru)與馬那邦(Manapan)兩社勸說歸順,但兩社不肯,且東勢角與大湖一帶的各部落相互聯合且以頑抗的形式對抗之,5月以兵分三路進攻,從罩蘭庄(卓蘭)的正面進攻,從南方中嵙山的右側面進入馬那邦山,左側面則從北方新開庄前往大缺山,步步進逼,對峙數月未能成功。
所涉民族
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各部落。
事件始末
1886年(光緒12年)7月台灣巡撫劉銘傳,親自率領親兵100名及各兵勇屯蕃合計9,500名,在房裡溪上游牛欄坑的埋伏坪設置大師營,在大缺山下與什隻屋山下各設兩門與12門的砲台,由林朝棟、吳宏洛、章高元與柳恭和率領各軍合擊。族人常躲藏於蓊鬱的森林之間,狙擊正在通過的後段兵勇,或趁著暗夜襲擊兵營或出沒附近,導致死傷不少。9月1日清軍用計期能一舉殲滅之,並深入山中襲擊其巢窟,然而各處皆未有番人蹤跡而空手而回。但不久族人又從三側包圍之,官兵死傷數百,因此建議屯兵350人,駐紮番界要地,為了永久防守與糧道安全在下列要地駐守,有鷂婆嘴100名、大師營60名、桂竹林獅潭60名、南胡竹牆頭80名、大路把50名。當時抵禦官兵除蘇魯社與馬那邦兩社之外的武榮、什隻屋、司馬限等各社,唯獨老屋峨社社長Waiyo Mahon保持中立,最後清兵決定讓他斡旋餘各番社之間。
10月下旬,軍隊解散,前後兩次的攻擊,清兵死傷含生病死的有1,000多人,族人的死傷未知,清軍所獲的首級僅2顆而已,因為Waiyo Marong有功勞,授予六品官銜,賜姓白,以白麻凰稱呼之,官方並給予一頂輿轎。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事件平息後,馬那邦山以西的部分土地則有部分為清國所管理,也導致西側的泰雅族族人往大安溪中游退卻。該地留有苗栗縣政府指定古蹟「卓蘭軍民(昭忠)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