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
名稱
  • M
    大南澳討伐事件
  • H
    大南澳 Thai-nàm-o
    征討 chṳ̂n-thó
    事件 sṳ-khien
  • T
    大南澳 Tuā-lâm-ò
    tsi
    i̍k
  • J
    大南澳 だいなんおう
    えき
  • E
    Da-nan-ao incident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大南澳討伐事件


事件背景

  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開始重視台灣後山的治理,1875年(光緒1年)沈葆楨派羅大春領兵開築北路,即今日所稱清代蘇花古道。開路過程中,羅大春所部與南澳群(Klesan群)人有所接觸。1888年(光緒14年)統領劉朝帶率領兵勇400名從宜蘭小坡塘坑(羅東西南約6清里)進入山區,其目的是為了探險能通往彰化縣的道路,走到凍死人坑(離小坡塘約40清里,今羅東溪上游,又稱番社坑溪)。沿溪上行至「光立嶺」頂,越過山嶺後遇到老狗社番(南澳泰雅族)的襲擊,約2小時內所有軍士官及帶路之化蕃共273人全數陣亡,包含宜蘭防營副將劉朝帶(劉銘傳之姪)在內。全軍覆沒,因此廢止探險中路。

所涉民族

  宜蘭縣泰雅族南澳群各社。

事件始末

  1890年(光緒16年)2月7日,台灣巡撫劉銘傳決定討伐南澳群,16日要求宜蘭鄉紳並具武官功名的陳輝煌,招募本地土勇300人擔任嚮導,並動員軍隊達17營,共計8,500名的士兵進軍南澳各社,預計有劉銘傳為主的部隊,及處州鎮統帶竇寶田、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統帶、統帶蘇德勝、管帶鄭運泰與統帶李定明,傅德柯率領宜蘭防勇3營(鎮海)、都司王冠英、都司陳輝煌等部隊。

  首先請福建水師協助搭汽船從蘇澳上岸,以同安水師副將傅德柯為先鋒,率領中、左、右三軍,從大南澳方面上陸,游擊都司王冠英率領鎮海前營從小南澳上陸,一同掐住南澳群的背後,總兵竇如田率領銘軍各營屯駐在蘇澳北方澳與五里亭,防備南澳群的前面,加上定海與永保兩艘軍艦運送軍械與糧食,靖遠號軍艦停泊在蘇澳港內以備不時之需,布政使司沈應奎協助糧餉,淡水知縣管元善處理軍政,劉銘傳搭船到蘇澳親自督軍,此為前後夾擊的計畫,以傅德柯做為偵查,數名從大南澳進入山中被族人擊殺的地點。清軍沿南澳南溪攻入末都納社、武塔社,砲擊搭壁罕社,焚燒200餘間家屋。

  3月2日,傅德柯竇率領2,000名深入山區,抵「老狗外五社」後,遭泰雅族人20餘人縱標槍狙擊,傅德柯與哨官劉秀顏同時陣亡。泰雅族百餘人亦包圍清兵吳宏洛部隊,族人「蜂擁而前,死戰不退」,鏖戰整日族人「死傷如積」,清軍亦傷亡30多人,進剿數日,族人從前後襲擊之,死傷甚多,收軍為退,持續2個月之久,戰死與病死達全軍一半,不得已把剩餘的鎮海前營王冠英軍隊屯駐在北方澳,撤退之,至3月21日戰事停止。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族人到宜蘭撫墾局乞撫,有頭目9人到官衙,敘述家屋已被摧毀,族人死傷亦達200多人,願送子為質,當令回去部落將先前自劉朝帶處奪走之槍械200多具,一一送還,並送孩童到義塾讀書。此後清國暫時退出後山南澳一帶的經略,一直到1895年(明治28年)日本統治之後,日本人才有陸續動作。日本時期,日本人曾在南澳山區發現當年的骨骸。此事件也影響後來的「白阿社開山事件」。

參考文獻:
  • 藤崎濟之助,《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1930年。本書有中譯本。陳文德、張隆志編,《臺灣的蕃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23年)。
  • 廖英杰,〈宜蘭泰雅族與國家政權的相遇〉,《臺灣學通訊》第139期(2024年9月),頁18-20。
  • 楊慶平,〈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1885-189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