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三角湧開山事件」又稱「大嵙崁隘勇線戰役」,指1891年(光緒17年)9月至1892年(光緒18年)4月6日,發生於三角湧(新北市三峽區)泰雅族與清軍的對抗事件。
事件背景
事件起因於三角湧一帶之漢人的屯墾,逼近泰雅族之領地,泰雅族為進行領域之保衛,乃於大嵙崁、三角湧、雙溪口進行出草,清朝未能繼續進行開墾,乃派兵攻擊泰雅族部落。
事件始末
1891年(光緒17年)6月記名提督統帶陳羅率領台北隘勇營2,000人,11月加入統帶高登玉2,000人,幫辦全台墾務林維源也增援不少部隊,共計可達8,000人以上。
1891年(光緒17年)9月清軍統帶隘勇總兵陳羅率隘勇捉拿北灰‧西亞特(behuy‧syat)、鐵木‧烏芸(temu‧uwin)、把樹‧喇襪(basu‧lawa)、野微‧謼隆(yawi‧burou),統領高楚桁欲加鎮壓卻反遭失敗,槍械彈藥多被掠奪。9-10月間,大嵙崁地區泰雅人聚集合流(hbun)、羅浮(rahau)、古擺鶴圍攻清軍碉堡。隘勇無法抵擋,清軍調2營六成勇丁,並增募土勇千餘人,並由林維源親赴大嵙崁戰鬥,長興、羅浮等社投降。
11月下旬,未投降的大嵙崁地區泰雅人部落又聯合mkgogan群內奎輝、比亞外等社反攻。大嵙崁群不分mkgogan、msbtunux一起抵抗清軍推進隘勇線,隔絕其水源並打斷清軍所紮碉堡之間的聯絡,致雙方死傷慘重。
又大嵙崁族群奮勇抵抗,清軍增援部隊不斷入侵,陳福勝、林建庸從前山大豹、基國派進攻,沿途燒毀所經部落。鄭榮領2營從竹頭角進紮羅浮,展開第二次戰爭,清軍與大嵙崁族群對戰羅浮一日夜,雙方死傷慘重。最後由中部林朝棟率領四營前來增援,大嵙崁群攻守同盟才在清兵定海右營、隘勇新右等營圍困下投降。
惟大嵙崁群人仍時常對於漢人墾民的入侵進行反抗,三角湧等處泰雅族出草次數更多,由於清政府隘勇數目不足,最後無法完全抵禦泰雅族的出草行動。1892年(光緒18年)4月6日,各社請求受撫,事件最後平息。
事件結果及後續影響
泰雅族暫時守住固有之生活領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