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
名稱
  • M
    大嵙崁事件
  • H
    大嵙崁 Thai-khô-khám
    事件 sṳ-khien
  • T
    大嵙崁 Tuā-khoo-khàm
    事件 Sū-kiānn
  • J
    大嵙崁事件 たこはん
  • E
    Takoham Incident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大嵙崁事件


緒論

  「大嵙崁社事件」指1900-1910年(明治33-43年),大嵙崁地區(今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大嵙崁前山群Msbtunux、大嵙崁後山群Mkgogan、大豹群、馬武督群等泰雅族人與日警的對抗事件。

所涉民族

  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各部落

事件背景

  1899年(明治32年)日本政府實施樟腦專賣,開始進入山區大量開採樟腦,原居住於此地區的泰雅族人之領域受到侵擾,大嵙崁前山群Msbtunux、大嵙崁後山群Mkgogan、大豹群、馬武督群發動攻守同盟qutux phaban,攻擊日本駐軍。

事件始末

  1900年(明治33年)泰雅族人驅趕千餘名腦丁並焚毀日本腦寮以及事務所,日軍發動攻擊但不敵泰雅族盟軍,遂採取封山措施,此役大嵙崁前山群領袖(義盛社)岱木毖嚇Temu Bsyal戰死,瓦旦燮促繼續領導抗日。

  1907(明治40年),「大嵙崁蕃」又再度反抗日本官方,台灣總督府因怕三光溪一帶的Marikowan、Gaogan與Kinagii聯合抗日。1907年(明治40年)日軍發動攻擊,推進枕頭山與插天山隘勇線,最後泰雅族戰敗,高義蘭社領袖Batu Wiban戰死,雙方停戰。

  1910年(明治43年)5月,日本官方在圓山(宜蘭縣圓山鄉)部署1,590隊員,分成5個部隊,推進「卡奧灣隘勇線」。宜蘭方面推進隘勇線隊發動行動同時,三群原住民群傾其全力抗拒之。等到至新竹隊開始前進,又分其勢而拒之,抵抗甚力。於是,台灣總督府認為欲鞏固2隊隘勇線之後方連絡,並迅速運輸供應各線之物資,不如開鑿自桃園廳轄大嵙崁支廳轄內角板山起,通往雅奧罕原住民群タカサン社(Takasan)方面之輸送路,以連接兩隊。同時並授意該廳長西美波,計畫隘勇線之前進。即自舊隘勇線角板山監督所附近開始,溯自大嵙崁溪右岸,經過屬於Gaogan原住民部落中之Shibunao、Takasan、Habun、Baron等各社,於大嵙崁溪渡河點形成丁字形,以連接宜蘭、新竹等兩線。計畫已成,準備亦完成,以該廳長為前進隊長、蕃務課長警部山內小藤二為副長,以警部以下1,200名,組織前進隊,分為3個部隊,本部設於角板山,另派遣軍隊120名予以支援。前進隊之幹部及部隊編成如下:

  本部的討伐隊長:西美波,同副長:山內小藤二,本部配屬:警部秋永長吉、警部補西鄉幸吉、警部原清英、警部補豬口誠。部隊的第一部隊長警部城戶彥市,第一分隊長警部補野村次郎,第二分隊長同毛利八百八。第二部隊長警部丸田九郎,第一分隊長警部補瀨戶甲一,第二分隊長警部補原恆良。第三部隊長警部永井國次郎,第一分隊長警部補沼田川久吉,第二分隊長警部補池本峰三。砲隊長警部補有川幾助,別動隊長警部長谷川照雄,別動隊副長警部補竹內猛,鐵絲網及電話班長警部補山內久次郎。

  西前進隊長於9月12日,發布行動命令,次日清晨開始前進。特令警部長谷川照雄附屬於山內副長,率原住民37名,先其前進隊出發赴巴倫山。該副長乃於12日至ギヘン社(Gihen),對於社眾有所論示。13日至シブナオ社,又加以規戒。之前曾向小松宜蘭前進隊長通報此事,至是該隊長派田丸部隊之岡本警部,於シブナオ社會合,相偕回巴倫山。於是桃園、宜蘭兩隊之連絡終於完成。

  9月23日,宜蘭廳的先頭部隊從巴崙山沿著大嵙崁溪右岸往下游前進,同時桃園廳部隊往上游開鑿,新竹廳部隊穿越李崠山與鳥嘴山鞍部出大嵙崁溪,從流入大嵙崁的ビヤワイ溪(Biyawai)右岸山丘向タカサン社(Takasan)方面開鑿。23日上午,三隊終於聯絡。10月13日,新竹廳將田勝山以東至大嵙崁溪之隘線交給桃園廳管理。同年12月27日,舉行「歸順式」,而歸順後的泰雅族,一部份被移住至隘勇線內。1909年(明治42年)4月12日,位於今插天山系下的「大嵙崁蕃」已經全部歸順於桃園廳。

事件結果及後續影響

  1910年(明治43年),日本政府進行隘勇線推進工程,泰雅族再度發動攻擊、抵抗入侵,日方以離間方式,削減泰雅族軍力,泰雅族抗日大本營古魯社失守,最後泰雅族戰敗,被迫接受日方的歸順儀式。1910年(明治43年)底,宜蘭、桃園兩廳隘勇線聯絡的結果,蕃情漸漸平息,實質掌控著桃園廳後山的泰雅族。事件平息後,日本政府正式進入泰雅族領地進行樟腦開採,並於大嵙崁區設置大量的觀光景點。目前有留下「角板山薰風閣」與「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臺基」等兩處遺跡,桃園市登錄為「歷史建築」類文化資產。

參考文獻:
  • 藤崎濟之助,《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1930年。本書有中譯本。陳文德、張隆志編,《臺灣的蕃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23年)。
  •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大嵙崁事件(1900〜1910)》,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年。
  • 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