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泰雅族北勢蕃分部於大安溪上游,東背中央山脈,西臨大安溪,南靠大尖山,北接大湖及汶水等群,地形險峻,有8社(武榮、魯普哥、斯鹿、馬那邦、馬比路哈、得莫克波內、路本、沈梅)、戶數350餘戶、人口1,700餘人,為北蕃中之一大部族。雖於1908年(明治41年)中投誠歸順(魯普哥及其他7社於1月、武榮社於6月),然於1911年(明治44年)2月,正當扣押台中廳轄內阿冷社方面各社槍械時,武榮社與稍來社族人突襲該搜索隊,山地情勢因而驟變,導致日本採取討伐措施。
所涉民族
苗栗縣泰安鄉與台中市和平區泰雅族北勢群等部落。
事件始末
1911年(明治44年)3月12日,一群原住民包圍大湖支廳司馬限隘勇線松永山第二分遣所及交換所。之前大湖支廳長預測有變亂之兆,因而進駐於松永山,乃派用心山監督所巡查1名、隘勇10名赴援攻擊,原住民潰走。於是,全線各砲台開始擊該8社,也決定討伐北勢群。18日,「蕃社」情勢報告書到府,討伐之議遂定案。
從4月4日起決定討伐,參加討伐隊之幹部,有警視以下警察官280名,隘勇1,050名,工人與職工34人,搬運工540人組成。本部:討伐隊長家永泰吉郎廳長、討伐副隊長警視宇野英種,本部直屬警部和田在三郎、平野亮瑛,警部補藤崎新吉。部隊第一部隊長警部宮本九左衛門、第一分隊長警部補海老原健太郎、第二分隊長警部補鈴木利助,另巡查37名、巡查補2名、隘勇156名。第二部隊長警部大野勝衛、第一分隊長警部補松隈梓、第二分隊長警部補小林留藏,另巡查40名、巡查補2名、隘勇150名。第一砲隊長警部猪俣宗次,第二砲隊長警部井上永治,砲隊直屬警部補沼田川久吉,另巡查64名。
討伐隊分成兩期行動,第一期4月4日至5月6日,第二期從5月7日至6月2日,完成了從千倆山舊第一分遣所起,至大安溪右岸間、出火坑起至千倆山第三分遣所及象鼻監督所起至大安溪右岸溪底分遣所之間的開路。28日在大湖支廳舉行解隊式。並計畫從用心山隘勇監督所開始至北方洗水山第三分遣所之間架設鐵絲網,距離約為7里(約24.5公里),整條隘勇線一直到8月26日才開始送電。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此討伐事件導致泰雅族北勢群的傳統領域,全部被日方所掌控,並大量設置隘勇線。1923年(大正12年)2月1日,北勢群山區因為情勢穩定,新竹州在大湖郡象鼻、大缺間,停止止送電於隘勇線上的通電鐵絲網,東勢郡轄區自2月20日停止通電,唯有新竹州大湖郡象鼻、二本松、最高地間仍繼續通電。1924年(大正13年)5月28日起,大湖郡全部停止送電。1925年(大正15年)10月,竹南郡轄內部分通電鐵絲網,以及部分大湖郡鐵絲網都須在12月底以前拆除,而由新竹州轄內至台中州東勢郡雪山坑、白冷之間的隘勇線鐵絲網,也全部拆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