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9
名稱
  • M
    Bukai武界部落
  • I
    布農族Bukai
  • H
    Bukai phu-lo̍k
    部落
  • T
    Bukai部落 Pōo-lo̍k
  • J
    Bukai
  • E
    Bukai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Bukai武界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50戶【總人口數】105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12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5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91%、泰雅族2%、阿美族1%、賽德克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34戶,1069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卓群布農語、卡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學校】法治國小、【派出所】仁愛分局武界派出所、【教會】武界長老教會、武界聖神堂、【社團組織】武界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武界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自西部平原往東遷移,通過濁水溪至郡大溪中游流域之巒大社,居於卡社北溪及濁水溪中上游山麓。日本時代,將族人集中遷至石城谷左上方平緩的山坡上,後又被遷至「良久社」,再從良久社把族人分成四個部落,乃現今的武界、卡度、萬豐、久美。

歷史事件

1. 1926年(大正15年)5月至1929年(昭和4年)2月,日本人將布農族卓群的庫庫斯社Kukus、帕那邦社Panaban、比拉烏社Piraw等部落集中遷至武界駐在所附近,為「武界社」,集團移住共90戶895人。

2. 1929年(昭和4年)2月至1930年(昭和5年)8月止,日本人將asang-laiga、panapanan、hilau等3社部分族人遷移至水社大山東南麓、濁水溪左岸山腹,海拔約1,500公尺的卓社駐在所附近,為「卓社」。

3. 1932年(昭和7年)4月,日本人在良久社設駐在所,再將一向散居卓社大山麓的asang-laiga、panapanan、hilau等3社剩餘社眾集中遷居大尖山東方萬大卡社道路(現稱卓社林道)沿路旁,稱「良久社」。後卓社居民也逐漸遷入。

4. 1938年(昭和13年),原居卓社及panapanan社約40戶的卓社群人,與郡群hailato社、jener社、鄒族Lufutu大社族人共同遷居今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良久社居民也陸續遷出。

5. 戰後,「武界」(Vokai)之名不雅,更名為法治村。原居良久社的族人逐漸遷往武界,良久社廢社。

6. 1946年(民國35年),武界與曲冰、過坑三部落合併為法治村。

7. 1964年(民國53年),榮民為伐木闢「武界林道」。

8. 1970年(民國59年),風災土石流淹沒農田。

9. 1999年(民國88年),台電興建「新武界引水隧道」工程,將濁水溪、栗栖溪水源引至日月潭。

10. 2010年(民國99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武界部落Bukai」。

 

參考文獻:
  • 沈明仁編,《仁愛鄉志》,南投:南投縣仁愛鄉公所,2008年。
  •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