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6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2戶【總人口數】84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4人8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人12%【民族比例】拉阿魯哇族30%、布農族30%、鄒族19%、魯凱族7%、阿美族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0戶,50人。主要民族為拉阿魯哇族,使用拉阿魯哇語;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
遷徙與由來
族人原居住在東部hlasHllga經往西部遷移。1946年(民國35年),因與拉阿魯哇族通婚遷至su'aci(美蘭段)。
歷史事件
1. 傳統上為拉阿魯哇族美壠社(Vilanganʉ)的聚落。1895年(明治28年)的紀錄中,即有美壠社。此地拉阿魯哇族族人發源地有3種說法:一、由發源地(Hlastmga)遷至Valaisa,在至Purai(寶來溪頭社),最後至塔羅留溪對岸台地(美蘭部落);二、從玉山的?Ahlipapu、Takuhluhla山遷至勤和台地,最後至Sfaci(美蘭部落);三、玉山的'Ahlipapu、Takuhluhla遷至小關山,在至內本鹿、馬里山、二集團、寶來溪,最後至Su’aci(美蘭部落)。
2. 日本時代初期,日本人將散居於美壠山的拉阿魯哇族人集中於今美蘭部落河階平原處,相關傳統制度噢文化也被禁止。美壠社的男子會所、貝神祭儀等等皆遭毀棄。
3. 1946年(民國35年),拉阿魯哇族因瘟疫人口驟減。
4. 1993年(民國82年),在游仁貴帶領下,族人重建男子集會所,恢復戶所制度。
5. 2009年(民國98年),八八風災,荖濃溪、塔拉嚕溪潰堤,聯外道路與橋樑被沖毀。
6. 2010年(民國99年)部落名稱登記為「美蘭部落Su'aci」。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