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56戶【總人口數】53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18人%【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人%【民族比例】排灣族91%、泰雅族2%、魯凱族1%、阿美族1%、布農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7戶,53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排灣長老教會、排灣耶穌復活堂、【社團組織】屏東縣瑪家鄉排灣部落建設協會、【其他】瑪家鄉原家中心。
遷徙與由來
1722年(康熙61年),「筏灣」首度出現於漢語文獻。最初居住於Kapayuwana,因時常受到南隘寮溪對岸之魯凱族好茶社(Kuchapugan)攻擊,才移到上方現社的位置。部落曾經三次遷移,第一次遷到Kapayuanan,第二次遷到Payuwan,第三次則遷到目前的排灣村。日本時代之前,筏灣(Kapayuwanan)土地分屬5個頭目家屋所有。1920年(大正9年)左右,部落規模約200戶,是vutsul群中規模相當大的部落。當時各住宅區的家屋數:Tjecunuq(46戶)、Tjumaljangau(6戶)、Tjutataqan(4戶)、Kalapayan(15戶)、Seliumalj(34戶)、Tjusandau(23戶)、Valalan(30戶)、Ljevaqu(13戶)、Masilidj(8戶)、'Ipel(14戶)、Validiyan等11個聚落。1974-1976年(民國63-65年),筏灣社集體遷移至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同時遷入的還包括高燕(padain)部落及射鹿(caljisi)部落兩個部落的族人,3個部落共67戶遷移至新地點。
歷史事件
1. 排灣部落原由數個聚落組成:Tjusantav、Liwakau、Palaljan、Liumar、Tjutataqan、Tjumalangav、Tjucunuq、Masilidj、Tjuvangaul、Ciding、Vata。
2. 荷蘭時代,排灣部落第一次與外來入侵者接觸,荷蘭人以甕器、琉璃、瓷器、牛隻、配件等換取排灣人所獵獲的獵物或獸皮等,並在聚落附近設置交易處。
3. 清國時代,排灣部落與漢人的商業往來擴展至今內埔鄉老埤(Ljaupy)、隘寮(Sanadriav)、水門(Wupu)等地與今萬巒鄉萬金(Tjakualim)、赤山(Sanguyan),以獵物、藥材、山產等換取火槍、火藥、鐵器、甕器、陶器、布匹、食鹽、糧食。
4. 1906年(明治39年),設筏灣蕃務官吏派出所。
5. 1913年(大正2年),設下Paiwan(下排灣)蕃務官吏駐所,當時轄有Taravakon(崑山)、下排灣筏灣(下Paiwan筏灣)、Piuma(平和)、Chiyarishi(射鹿)、Padain(八歹因)等5社。
6. 1915年(大正4年),「五年理蕃計畫」,收繳族人槍枝。
7. 1917年(大正6年),日本人在排灣設立了統治機關,以便管理排灣及其轄內的各部落與聚落群。
8. 1925年(大正14年),修築筏灣到瑪家的警備道路(今車道的前身)完成。
9. 1928年(昭和3年),興築北葉通往筏灣的警備道路。
10. 1931年(昭和6年),設蕃童教育所,之前學童須到瑪家上課。
11. 1934年(昭和9年),52戶與瑪家社分出者共同移住山腳地帶,形成若葉社(涼山)。
12. 1936年(昭和11年),涼山設若葉駐所。
13. 1947年(民國36年),成立筏灣村,平和部落被獨立分出改歸泰武鄉行政區。
14. 1976(民國65年),筏灣、高燕、射鹿三個部落共同遷至牛角灣附近,成立新「筏灣村」。
15. 1986(民國75年),筏灣村更名為「排灣村」。
16. 2002年(民國91年)第一批家屋(6棟)及步道修復完工。
17. 2011年(民國100年),成立屏東縣瑪家鄉排灣部落青年會。
18.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排灣部落Payuwa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