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94戶【總人口數】105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15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7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3%、魯凱族1%、泰雅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9戶,1075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佳義國小、佳義國小附幼、【派出所】內埔分局佳義派出所、【教會】佳義天主堂、佳義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原來住在大武山西北岐峰陵線地帶,自古有Taljainalan、Kaumaqan起源,之後才形成Kazangiljan社。1926年(大正15年),共同遷居到距平地3公里的山坡上居住,設2名頭目。1951年(民國40年)向下遷至現居地,戰後設佳義村,屬瑪家鄉之管轄。
歷史事件
1. 佳義部落居民由數個Paumaumaq聚落群組成:Kazangilijan、Tarara、Sanlilau、Cuculjan、Rata、Payaya,日本人勢力到達前,即已多次遷居。
2. 1910年(明治43年)3月,為行政管理之便,Sanlilau聚落與Kazangiljan聚落合併。
3. 1926-1927年(大正15年至昭和2年)間,在駐在所巡查官田福太郎不斷勸誘之下,部落居民大部分移住於現址東方約3公里,標高250公尺稱為Tjuruvauvaudj的坡地上,分為駐在所以西的Kazangiljan聚落與以東的Rata聚落。
4. 1929年(昭和4年)10月,Cuculjan聚落轉居於Kazangiljan聚落。
5. 1930年(昭和5年)3月,因Payaya聚落與Rata聚落已成混居狀態,日本人將其合併編為Rata部落。
6. 1932年(昭和7年),日本人更名為Kazangiljan聚落。
7. 戰後初期,取主要聚落Kazangiljan之名音譯為「佳義」部落。
8. 1952年(民國41年),因建地不敷使用,遂移住至部落現址,區分為yita Zengla、yita Samceng、Kaqinaljanan、Pupanguraljan等聚落,仍統稱為佳義部落。
9.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佳義部落Kazangiljan」。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羅萬斗(Ljamayav Tjemaljaljad,1929-2015),佳義部落排灣族人。25歲就任霧臺鄉阿禮國小校長,為當時全台最年輕的校長。曾任職中村國小、北村國小、涼山國小、瑪家國小。其創作歌曲〈涼山情歌〉傳唱廣泛。
2. 陳來福(Pukiringan Kauvuan),佳義部落族人。為瑪家鄉首位經甄試合格的校長,共服務於教育界46年,擔任校長24年,也配合社區在地文化的傳承與推展,參與瑪家鄉原住民文教協會的慈善工作團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