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全鄰。(2016年只有1-13鄰,14鄰為新增。)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98戶【總人口數】172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640人%【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8人%【民族比例】排灣族80%、魯凱族9%、泰雅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24戶,1651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地磨兒國小、地磨兒附幼、【圖書館】三地門圖書館、【鄉公所】三地門鄉公所、【派出所】里港分局三地門派出所、【衛生所】三地門衛生所、【教會】三地門長老教會、三地門聖十字架堂、【其他】三地門鄉戶政事務所、屏東縣消防局三地門分隊、三地門鄉體育館、三地門郵局、三地門鄉文化館、陳俄安博物館、三地鄉原家中心、三地門鄉民代表會。
遷徙與由來
1925年(昭和10年),為了方便管理,把原居住在Kacedas(卡資達斯)、Taravacalj(達拉瓦查勒)、Salalau(莎拉勞)、Pinaqulja(畢娜巫拉)4個部落的排灣族人,遷移到Tarecekes地段(即現今的「三地村」),命名為Timur。爾後陸續接納筏灣、好茶族人遷入並安置在第2鄰部落入口下方。
歷史事件
1. 三地部落舊稱「山豬毛」、「山豬門」,族人屬布曹爾亞群(butsul),最早居於katimolan,分timor、talavatsal、salalau等3個部落。
2. 1643年,荷蘭商務員Johannes van den Eynden曾領軍征討山豬毛社,結果在隘寮溪一帶遭遇約三千名排灣族聯軍用弓箭、標槍與石頭反擊,造成荷軍9人與塔加里揚平埔族16人陣亡,狼狽撤退。
3. 1715年(康熙54年),清政府將山豬毛社列入轄下「歸化生番」,以鹿皮折納番餉。
4. 1723年(雍正1年),清政府派下淡水營兵300名駐紮於山豬毛隘口,建立營盤與砲台,監控附近部落。
5. 1935年(昭和10年),日本人實施集團移住,將timor、talavatsal、salalau等3個部落遷到三地部落現址。
6. 1980年代以來,三地部落在文化產業與手工藝方面突飛猛進,開設了各種型態的藝術工作室、特色餐廳,使此地不僅是地方政治中心,更成為隘寮溪流域一帶原住民的經濟與文化產業中心。
7.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三地部落Timur」。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