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8
名稱
  • M
    Karamemedesane佳暮部落
  • I
    魯凱族Karamemedesane
  • H
    佳暮 kâ-mu
    部落 phu-lo̍k
  • T
    佳暮 Ka-bōo
    部落 Pōo-lo̍k
  • J
    Karamemedesane
  • E
    Karamemedesane
族別
  • 6R 魯凱族 Rukai
分類
撰寫者

Karamemedesane佳暮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霧臺鄉佳暮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27戶【總人口數】41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14人%【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人%【民族比例】魯凱族88%、排灣族9%、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0戶,421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霧台魯凱語。

部落內有【教會】佳暮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部落是由霧台部落和神山部落分出之族人組成。1914年(大正3年),因霧臺抗日事件,部落居民為避難移住佳暮,之後即發展為現有的佳暮部落。2010年(民國99年),部分族人遷至長治百合部落永久屋。僅第4鄰留於原鄉佳暮部落。

歷史事件

1. 早期由於霧臺社頭目Dumalalrathe家的長子Pangetede與平民女子通婚,為遵守傳統,將頭目繼承權讓與妹妹後,自己與另一個親屬家庭前往隘寮北溪左岸,Tokubun(Tadunuane)山南方中腹標高300公尺處,創立卡巴達南社(Kavadhanane)。

2. 卡巴達南社Aruladenge家Calrikesau後前往隘寮北溪左岸,托庫朋山南南東方約1公里,海拔約500公尺的山坡上開墾,後因故很回本部落居住,又召集其他家族前來開墾,逐漸發展成卡那目德散社(Karamumudisane),早期均屬霧臺社頭目Dumalalrathe家管轄。

3. 卡巴達南社後因部落男性皆早夭,族人認為此地有鬼怪作祟不適人居,於是分別遷出四散各地。

4. 1914年(大正3年),霧臺抗日事件後,眾多族人為躲避砲火而遷來卡那目德散社(Karamumudisane),部落人口大增,後來由Dumalalrathe的家人前來建立Aputuane家,成為本部落的頭目。

5. 1917年(大正6年),霧臺社Salrebelrebe的部屬因受到主人Kui的命令殺害其他部落的人,因此受到頭目Drangalu的責罰,集體移居至當時大武駐在所的後方,形成Siderau(Sitlau)社。

6. 1969年(民國58年),完成農村電化工程。

7. 1974年(民國60年),佳德吊橋工程竣工使用。

8. 1979年(民國68年),設立佳暮電信代辦處。

9. 1980年(民國69年)台灣省政府核定自伊拉、佳暮、大武17公里開闢產業道路。

10. 1980年(民國69年),台灣省政府核定佳暮村遷移。

11. 1991年(民國80年),佳暮直撥電話啟用。

12. 1995年(民國84年),自來水工程完工。

13. 1996年(民國85年),鄉公所重新整頓卡巴達南社部落基地,成了佳暮新的住地。

14. 2009年(民國98年),八八風災,全村暫居龍泉榮民之家。

15. 2010年(民國99年),佳暮村1-3鄰完成遷住長治百合部落永久屋,第4鄰為安全地區仍居住於原鄉佳暮村。

16. 2011年(民國100年),共有59戶入住長治百合園區的永久屋。

17.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佳暮部落Karamemede

sane」。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羅昇,佳暮部落魯凱族人。是代表霧臺鄉進入全國長跑比賽的第一人,多次於臺灣省運會中獲得佳績,奠基了霧臺鄉「長跑之鄉」美譽。自體壇退休後,移居瑪家鄉三和村美園部落。

參考文獻: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
  • 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
  • 台邦.撒沙勒等,《霧臺鄉志》,屏東:屏東縣霧台鄉公所,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