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0
名稱
  • M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
  • I
    卑南族Kasavakan
  • H
    Kasavakan phu-lo̍k
    部落
  • T
    Kasavakan部落 Pōo-lo̍k
  • J
    Kasavakan
  • E
    Kasavakan
族別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分類
撰寫者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建和里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04戶【總人口數】163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99人4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38人51%【民族比例】卑南族38%、阿美族5%、布農族1%、排灣族2%、魯凱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27戶,819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建和卑南語。

部落內有【學校】知本國中、建和國小、【廟宇】建和敬山宮、【社團組織】建和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原部落在知本內側,後遷到舊社(今建東附近),後因水災再遷到今新社背後的山坡上。1926年(昭和1年),在日本人規劃下,再遷到南迴公路邊的現址(下建和)。

歷史事件

1. 本部落歷史悠久,荷蘭時代即以Sabecan之名現於文獻,約於第49代頭目ranao與他的兒子taHsun的時代,開始有西洋人從陸路而來,傳來菸草。

2. 射馬干社經歷多次遷徙,據傳最早發源自ruvuwaHan,遷至kazekaLan後繼續遷至siniran(今建和里魚池一帶),後又再遷往icaiceng(建豐路)的tagelegele(建東)一帶。清國文獻記為「宵馬干社」、「社馬干社」,後期確立「射馬干社」之名。

3. 約1914年(大正3年),住在建東tagelegele的族人因火災及颱風,再度前往sinalikizang(今射馬干部落後面山坡),一部分則遷至建豐。

4. 1929年(昭和4年),日本政府為了推廣水田耕作,召集卡地布、射馬干兩社族人修築引知本溪灌溉的知本圳。修成後,日本人將分散於sinalikizang、icaiceng(建豐路)兩地的射馬干人一同遷到cipule,稱為「新社」,即射馬干部落現址。

5. 1935年(昭和10年),因南進政策,日本人在建東一帶種植毒魚藤,故今日建東一帶(雲南路、青海路)又稱「原藤」、「蘿藤會社」。

6. 戰後,日本人在射馬干部落的番漢隔離政策廢除,漢人移民開始大量移入建和里,加上卑南族人遷出,使聚落組成日益複雜、多元。

7. 1992年(民國81年),部落首次主辦「卑南族八社聯合祭典」。

8. 2010年(民國99年),部落第二次主辦「卑南族八社10部落聯合祭典」。

9.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射馬干部落Kasavakan」。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陳文生(哈古,1943-),射馬干部落卑南族人,第69代頭目。1985年(民國74年),參觀台東社教館的原住民文物展後,深受感動,開始自學木雕創作,創作全與原住民生活、文化、傳說、寓言有關,曾舉辦多次個展。1991年(民國80年),被雄獅美術發掘,在臺北雄獅畫廊舉辦「頭目的尊嚴」個展,受到藝術界廣泛的討論與肯定。

參考文獻:
  • 陳文德,《台東縣史 卑南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
  • 孟祥翰,《卑南鄉志》,台東:台東縣卑南鄉公所,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