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66戶【總人口數】124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857人6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0人31%【民族比例】卑南族54%、阿美族7%、排灣族3%、魯凱族2%、布農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4戶,823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
部落內有【學校】利嘉國小、利嘉國小附幼、【派出所】台東分局利嘉派出所、【教會】利嘉天主堂、利伽奉長老教會、【社團組織】Likavung呂家望文化發展協會、利嘉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利嘉社區活動中心、利嘉集會所。
遷徙與由來
Sinayhan、Muakay、Rayur、Vurukan因覺此地適合居住,故遷至此。1928年(昭和3年),政府將呂家社原4個區的居民集中遷至現址。
歷史事件
1. 據傳,本地原為知本社人通往西北方向外族催收貢品或出獵所設置的中途驛站,設有工寮talaviyaw。時間久了以後,原先派駐收貢的Sinayhan、Muwakay、Rayur、Vurukan等4人認為此處土地肥沃,便舉家遷居於此,宣稱獨立,以地形類似大帽子(kavung)為名,建立Likavung部落。
2. 荷蘭時代,稱為Nikabon,居民參加荷蘭人成立的台灣東部卑南地方會議。
3. 清國時代,文獻為「呂家社」、「呂家望」等,勢力強大。1874年(同治13年),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派遣候補同知袁聞柝乘船至卑南,試圖招撫呂家望等社。
4. 1888年(光緒14年)7月,因清國官員徵收田畝清丈單費過於嚴苛,且辱及漢人與族人,大庄住民聯合呂家社起事,以呂家望及大巴六九為首,集結鄰近部落燒毀卑南衙署並圍攻清軍數月,是為「大庄事件」,最終清國北洋艦隊來援,以艦砲轟擊呂家社。事件後,清政府將部落南邊改名「迪化社」,北邊改名「遵化社」,各立社長。
5. 1905年(明治38年),日本人在呂家社內設立派出所,由警察指導全區或全社事務的會議,並設立呂家公學校。
6. 1928年(昭和3年),日本殖民政府將原本Karibok、Rabirabi、Pu'anu'anun、Mu'anun等4個小地區(今利嘉墳區、利嘉村後山坡、利嘉現址、利嘉北端)的住民集中遷至現址,重新規劃,每戶約平均分配0.75分地。
7. 1930年(明治19年),設利嘉淨水場。
8. 1931年(昭和6年),日本政府將原來數個成年會所合併。
9. 1932年(昭和7年),日本政府改頭目為保長,廢除頭目世襲制,並由日本人任命。
10. 戰後,改名「利嘉」,隸屬卑南鄉。
11. 1952年(民國41年),原先的會所土地賣給天主教堂,族人接受基督宗教,部落歲時祭儀全部停辦。
12. 1962年(民國51年),部落供電。
13. 1965年(民國54年),黛娜颱風侵襲,利嘉國小受損。
14. 1980年(民國69年)左右,恢復大獵祭。
15. 2005-2011年(民國94-100年),發行《呂家望部落社區報》,共50期。
16. 2007年(民國96年),執行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成立「利嘉社守望相助隊」,並推動利卡夢生態步道及森林保護相關計畫。
17.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利嘉部落Likavung」。
18. 2015年(民國104年),開始舉辦「部落尋根活動,重返祖先發祥地祭祖」,部落重返傳說中的祖源地Ruvuwa'an舉行祭祀活動。
19. 2020年(民國109年)5月31日開始,在利嘉國小旁側興建傳統巴拉冠。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林再成(Kurasai,日本名竹內藏之助,1896-1972),呂家社卑南族人。呂家公學校、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農事簡易講習結業,任雇於呂家公學校。1915年(大正4年),兼任總督府臨時戶口調查委員通譯。1920年(大正9年),任呂家蕃人公學校訓導心得(代用教師),並在台東廳地方學事講習會修習國語及算術教授法。1921年(大正10年),獲推薦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公學校教員講習科就讀,畢業後取得台灣公學校訓導(教師)許可。1922年(大正11年),擔任呂家公學校准訓導。1941年(昭和16年),獲得公學校乙種本科正教員許可,擔任利家公學校訓導。1945年(民國34年)11月,派任為利嘉國民學校校長,直至1955年(民國44年)9月退休。退休後務農,曾出任利嘉村村長。
2. 甘共榮(1921-2008),彰化花壇人。東京醫事學校畢業,戰後考取醫師資格,在彰化開設診所一年。1946年(民國35年),派任利嘉衛生所。後來利嘉衛生所裁撤,甘醫師夫婦買下衛生所的木造房屋與宿舍,開設共榮醫院,為部落及社區民眾門診,遇有低收入患者,醫藥費全免,並跑遍鄰近的太平、泰安(大巴六九)、大南(達魯瑪克)、豐田、新園、煙仔寮、田寮等地。在利嘉部落行醫59年後,才因體力衰退,於2005年(民國94年)返回西部含飴弄孫。
3. 張有德(日本名有馬七郎,1927-1998),呂家社卑南族人。利家公學校、台南師範學校畢業。戰後,先後任教於知本、大南、利嘉等國民學校。1961年(民國50年),從教育界轉入商界。1968年(民國57年),從商界轉入政界,當選第七屆臺東縣議員。1972年(民國61年),當選國民大會自由地區平地山胞代表,任期6年。卸任後務農,直至辭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