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8
名稱
  • M
    Lalauran拉勞蘭部落
  • I
    排灣族Lalauran
  • H
    Lalauran phu-lo̍k
    部落
  • T
    Lalauran部落 Pōo-lo̍k
  • J
    Lalauran
  • E
    Lalauran
族別
  • 3W 排灣族 Paiwan
分類
撰寫者

Lalauran拉勞蘭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2-14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0戶【總人口數】15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6人9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人10%【民族比例】排灣族77%、阿美族9%、魯凱族3%、其他1%。2016年12鄰於拉勞蘭部落Lalaura、沙薩拉克部落Sasaljak n重複計算,人口數字膨脹。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9戶,143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東排灣語。

部落內有【教會】新香蘭長老教會、【社團組織】拉勞蘭部落營造中心、香蘭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撒可努「獵人學校」。

遷徙與由來

現地名為新香蘭,分為下部落阿美族與上部落排灣族。日本時代,統治者為了管理方便將原本居住在舊香蘭的阿美族族人,以及居住在香蘭山上的排灣族人,遷移至現今新香蘭。

歷史事件

1. 部落族人曾多次遷移,歷經Qaljan、Qinaljan、Luvuaqan、Quvuquvulj等居住地,後遷至現址後方香蘭山上的Pulapul,又遷移至Palikesan,與客家人發生衝突,日本人為了管理方便,將部落遷移至現址。

2. 1941年(昭和16年),部分排灣族人從恆春移入,集中居住在今第14-15鄰,分布在聚落西側近山處。

3. 1992年(民國81年),拉勞蘭部落族人戴明雄牧師、部落青年撒可努(戴志強)等人提倡文化復振與族群認同,強調與沙薩拉克部落合辦的是阿美排灣聯合豐年祭,提倡穿排灣服飾參加祭典。

4. 1994年(民國83年),排灣族與阿美族舉辦聯合豐年祭。

5. 1996年(民國85年),排灣族與阿美族分開舉辦部落收穫祭。

6. 2001年(民國90年),在豐年祭中,恢復gamila(海祭),並與卡地布部落(知本社)結盟為兄弟部落。

7. 2002年(民國91年),恢復「敵首祭」,並首次徒步巡視部落區域,由拉勞蘭往下走至嘉蘭河道,再回到南迴公路,沿著海岸線走到金崙部落。

8. 2011年(民國100年),Mulikaw土地抗爭,迫使鄉公所停止設置掩埋場計畫。

9. 2014年(民國103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拉勞蘭部落Lalauran」。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亞榮隆.撒可努(漢名戴志強,1972-),拉勞蘭部落排灣族人。警察專科學校畢業,畢業後先後任職於保一總隊、台東森林警察隊,業餘從事寫作。1992年(民國81年)起,不時回到部落帶領孩子學習排灣文化,成立部落青年會。1996年(民國85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山豬、飛鼠、撒可努》掀起風潮。2000年(民國89年),撒可努並調回太麻里,擔任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隊員,開始籌辦獵人學校。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曾獲得巫永福文學獎、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2005年(民國94年),《山豬、飛鼠、撒可努》翻拍成同名電影。2008年(民國97年),榮獲中央通訊社「臺灣十大潛力人物」與太麻里鄉「原鄉之光」獎座。

參考文獻:
  • 葉志杰等,《太麻里鄉志》,台東:台東縣太麻里鄉公所,2013年。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