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岡仔林部落位於今日台南市左鎮區岡林里,屬於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重要活動範圍。此地在日治大正時期(約1912-1926年)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岡仔林,當時人口約442人。岡仔林地區早在荷蘭時期便已開始接觸外來文化,並經歷漢化與基督教化,堪稱南部西拉雅族中最早接觸外來文化且漢化程度較高的社群之一。
清國時代,「內岡仔林」由新港社人李文貴所開墾,他被視為岡仔林李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李氏家族在岡仔林的開墾規模龐大,現今位於岡林里的李家古厝,曾是早期外新化南里第二區役場的辦公廳,也稱「公舘」,象徵著李家作為地方行政重鎮與武官世家的地位。這些歷史脈絡顯示,岡仔林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群在漢人入墾壓力下,被迫往內山遷徙與拓墾的重要據點之一。
與岡仔林相關的契約文件(新港文書),從清乾隆年間至日本時代都有。這些契約反映當時岡仔林地區的土地交易、借貸等社會經濟活動。這些契約文書不僅是單純的法律文件,更是研究岡仔林部落歷史、社會經濟結構、族群關係的重要史料。透過分析這些契約的內容、立約人、中人等資訊,可以深入了解當時的生活樣貌、土地制度、以及西拉雅族人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社址
岡仔林部落位於台南市左鎮區中心及東邊區域,土地總面積約為12.4平方公里。岡林里主要由岡仔林、內岡林、外岡林、溪州、北頭、牛埔、過橋仔、滴水、水流東、水雞坎、紅柿腳、媽祖坑、大坪崎、下崁子等聚落組成,住戶住宅位置相當分散。以玉山橋為界,本庄稱為「內岡仔林」,北邊則稱「外岡仔林」
歷史脈絡
1. 部落遷徙與拓墾
清國時代的開墾:
清國時代,李文貴被視為岡仔林李氏第一代祖,其父李中桂也曾協助開拓荒原。李氏家族在岡仔林的開墾是在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基礎下進行的。
漢人壓力下的遷徙:
新港社群西拉雅族在18世紀後,因漢人入墾的包圍壓力及統治政權的強迫性遷徙政策(如1791年乾隆年間實施的番屯政策),被迫脫離原傳統領域,往台南的山上、新化、左鎮、玉井、楠西等丘陵地帶擴散。岡仔林作為新港社遷徙路徑上的一站,其族人約在乾隆年間因經濟困境,曾將隙仔口土地抵押,後遷移至此。清代志書中,西拉雅聚落以「社」稱呼,漢人聚落以「庄」或「街」稱呼,使得當時西拉雅人的居住地清晰可辨。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
1897年(明治30年),左鎮區隸屬臺南市大目降辨務署,並劃分為第一區(區役場在左鎮)和第二區(區役場在岡仔林),首任區長為李登發。1920年(大正9年)左鎮庄獨立為行政單位,庄役場設在左鎮。
2.新港文書:歷史的見證
目前可搜尋到的岡仔林相關契約文件,年代從清乾隆年間至日本時代都有,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1730年(雍正8年),最晚至1810年(嘉慶10年)。這些俗稱「番仔契」的「新港文書」最早由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約於1873-1874年間在岡仔林發現並蒐集。這些契約反映當時岡仔林地區的土地交易、借貸等社會經濟活動,不僅是單純的法律文件,更是研究岡仔林部落歷史、社會經濟結構、族群關係的重要史料。新港文書主要以西拉雅拼音文字書寫西拉雅語,部分文件亦呈現西拉雅語與漢語並排的形式。
契約內容多圍繞在土地買賣、抵押、借貸、家族財產分配、以及履約保證等方面。例如,常見的立約者會以家族或父母親的名義進行契約,顯示家族在當時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些文書也勾勒出岡仔林周邊與漢人村莊為鄰的邊界狀況。這些具體地呈現了岡仔林族人早期同時使用西拉雅拼音文字與漢字的語言情況,是反映族群受荷蘭及漢人深遠影響的重要歷史文化資訊。
信仰
1.多元並存
岡仔林部落的信仰呈現西拉雅族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並存的多元面貌。當今仍存有的西拉雅族傳統信仰如下:
太祖媽信仰:岡仔林部落仍存在西拉雅族的傳統信仰,如太祖媽信仰,外岡林聚落有外岡林太祖媽祠。儘管當地多數西拉雅人已改信基督教,穆姓、葛姓、李姓等幾戶人家仍守護著祖靈「祀壺」的傳統信仰。
祀壺文化:「祀壺」並非指壺體本身是神靈,而是神靈借住在壺中。西拉雅族人所祭拜的是壺內代表祖靈神力的「水」或「靈」,而非壺形的神明。這顯示其祖靈信仰的本質,即便在外觀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如包裹紅布、掛金牌),其核心精神並未改變。
其他民間信仰:另有漢人民間信仰,如王府一心殿、玉窩寺、建安宮、聖安宮、慈蓮寺、代佛寺及路邊土地公廟等。
2.基督宗教的傳入與發展
基督教長老教會於1867年(同治6年)傳入岡仔林。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於當年曾到訪岡仔林,為當地居民治療瘧疾、熱病、眼疾等疾病。岡仔林教會的設立時間有多種說法。雖有部分記載指出1869年(同治8年)設立教,然而,根據賴永祥教授的考證,其設立應在1871年(同治10年)2月以後。部落頭目李順義被認為與基督宗教在岡仔林的發展有重要關係,他於1867年(同治6年)奉獻土地與建築物作為教會會址,至今會址仍在同一地點。
3. 教會與部落的關係
教會持續作為當地重要的信仰與社區服務中心。早期在西方樂器尚未傳入時,「八音」是岡林最主要的禮儀伴奏與娛樂音樂。岡林教會在早期就與周邊的左鎮教會、澄山教會有聯繫,並共同進行宣教活動。教會也提供課後輔導資源,包含英文班、音樂班。
社會與物質文化
1.八音與岡仔林
台灣的八音與客家八音、福佬八音不同,西拉雅人傳承的八音俗稱為「番仔吹」,相傳因岡仔林李家為清朝武官,鼓吹為中國軍樂,故李家傳承了此音樂。岡仔林的八音團多是基督徒,過去除了婚喪喜慶、教會慶典等重要禮儀外,也會接受非基督徒的民間信仰活動邀請前往吹奏,作為經濟收入來源。
八音樂器分為武邊(噠鼓仔、銅鑼、叉叉仔)和文邊(三絃、弦仔、品仔、噯仔、大吹)八種然而,教會後期發現八音具有信仰色彩,尤其喪事後的「鬧廳」祈福儀式與基督教信仰有所落差,便逐漸減少八音的使用,最終西樂逐漸取代過去八音作為詩歌伴奏的角色。
2.西拉雅傳統服飾
考古遺址挖掘出的飾品顯示其文化特徵。歷史文獻(如陳第《東番記》、甘治士筆記、約翰湯姆生攝影)描述了西拉雅族人服飾的演變,從早期以裸身為主,到後來使用布料、皮毛製成的衣物,並使用各種飾品。西拉雅族的繡紋中常見鳥形紋(台灣環頸雉)及狗紋,狗紋的使用頻率相較其他社群更為頻繁。
教育機構
岡仔林曾設有岡林國民小學及其草山分校。岡林國小歷經多次名稱與層級的變化,從「大目降公學校岡仔林分教場」到「岡仔林公學校」,再降格後又曾復校為「生態實驗小學」。草山分校於1976年(民國65年)停辦,岡林國小則於2006年(民國95年)廢校。廢校後的岡林國小曾作為台南觀光局的旅客服務中心。目前部分教室改為葛鬱金產業故事館,推廣當地產業。
現況與族群復振運動
根據台南市玉井戶政事務所於2025年(民國114年)2月公開的訊息顯示,岡林里共有165戶,總人口數為389人,人口結構顯示嚴重高齡化。目前岡仔林部落並無明顯的族群聚落,但仍有西拉雅族後裔居住於此。位於原岡林國小(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的地方,為社區發展與活動的中心。西拉雅族群的文化復振運動在岡仔林部落亦有進行。
1. 社區發展
1996年(民國85年),岡林里、草山里和二寮里成立「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社區關懷、在地觀光、文化復振及產業推廣。透過推廣葛鬱金和薑黃等在地農產,發展「六級產業」。
2. 族群正名運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倡議將西拉雅族推動為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並成立西拉雅聯盟教會。台南市政府自2009年(民國98年)起積極推動西拉雅族正名,開放西拉雅裔縣民補登記為平地原住民。然而,中央政府(原民會)與內政部以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種族欄登記為「熟」者已「徹底漢化」為由,拒絕其恢復原住民身分,並阻撓相關登記,此舉被認為是漠視血緣事實及違反平等原則與人格權。2022年(民國111年)的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認為包含西拉雅在內的「既存於臺灣之所有台灣南島語系民族…舉凡其民族語言、習俗、傳統等文化特徵至今仍然存續,其成員仍維持族群認同,且有客觀歷史紀錄可稽之其他臺灣南島語系民族,亦均得依其民族意願,申請核定其為原住民族;其所屬成員,得依法取得原住民身分」。這是西拉雅族群要求恢復族群之路的重要判決,但仍面臨來自現有官方原住民族對資源分配的疑慮及各方角力。
【圖1】根據新化教會信徒戶口簿的記載,顯示由木柵(高雄)以及岡子林(台南)兩間早期英國宣教士馬雅各傳教設立的「平埔教會」重鎮人口移入當時的經濟重地新化。李有貴為岡子林李文貴家族,由巴克禮牧師施洗。(謝若蘭拍攝,2023年2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