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0
名稱
  • M
    水沙連道路
  • T
    水沙連 Tsuí-sua-liân
    道路 Tō-lōo
  • J
    水沙連 すいされん
    道路 どうろ
  • E
    Shuishalian Road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水沙連道路


穿越邵族領域而過

  水沙連道路的歷史悠久,但開鑿時間不可考,此道南以南投縣水里鄉為起點、經魚池鄉、北迄南投縣埔里鎮,全長約30多公里,但因日本時代日月潭發電廠設置,導致路線改變,道路主要穿越邵族傳統領域,從水里入口處的二坪,通過土地公鞍嶺(嶺上鞍部有土地公廟),又稱為「土地公鞍嶺道路」。「水沙連」邵語為Sazum,語意「水」。

以遷移和貿易為目的

  水沙連道路開鑿的歷史,源於200多年前,由於遷徙與貿易之所需,原住民「眉番」(泰雅族)自所活動的埔里盆地一帶,漸漸地踏出埔里盆地之北端路線﹔稍後的「埔番」(布農族)與「水社番」(邵族)則踏出南端的路線,也是入埔南路。

  1814年(嘉慶19年)郭百年事件後,以及1820年(嘉慶25年)中部平埔族包括巴宰、噶哈巫、道卡斯、猫霧捒、拍瀑拉、洪雅等受不了漢人壓迫下,舉家遷往埔里盆地。從嘉慶、道光年間以降,隨著清國政府往東北部與西部的沿山地方經略,平埔族群也某種程度從西部被移入埔里守邊,隨之而來的漢人移民則更加活絡此條路線進入埔里。

  1824年(道光4年),有王增榮與陳坑2位墾首,為開墾五城堡,先投以巨資修築沿路道路,並建土地公廟於此,以求行旅平安。1877年(光緒3年)年底,台澎兵備道夏獻綸曾前往埔裏社勘查中路,於〈臺灣府轉行臬道夏獻綸查勘中路埔裏各社籌辦事宜〉中的黏稟稿一文:「竊職道前擬前赴中路埔裏各社查閱情形,稟明憲鑒。旋於十一月初三日由郡起程,初六日抵彰化所轄之集集街。初七日,由集集街至風空口至土地公安嶺,路較峻削。又下嶺十里至頭社,又五里至水社,又五里至貓蘭社,又五里至新城─即審鹿社,又十里至白藥嶺,又六里至埔裏社之大埔城。計由風空口至土地公安嶺皆屬山路,經吳鎮開闢,現在輿馬可通﹔由頭社至埔裏社,雖間隔一、二小嶺,皆屬平坦易行。」1884年(光緒10年),台灣鎮總兵官吳光亮既開路透入後山,再遂開往埔裏社之路,則土地公鞍嶺為第一崎嶇,吳光亮派出委員,大興土工,剪伐樹木,修理崎嶇,凡有顛危之處,改易大異尋常,險阻頓平,開費不少。此後行路雖然一樣是登山陡嶺,但辛苦程度已大大減少。

道路沿途聚落

  較為典型的水沙連道路相關的聚落說法為「水沙連六社」的文獻記載,包括:審鹿、waqraz(茅埔、五城)、thapuduk(貓蘭)、Barawbaw(北窟、卜吉)、shtafari(頭社)、社仔社等。然而在漢人尚未開墾移入山區前,據邵族耆老口述,他們的祖先多半是散居在日月潭周邊的山腹上,比較少形成集居聚落的大部落。清代水沙連道路有文獻與輿圖記載,更為漢人進入頭社盆地、水社、埔里盆地的重要路線。日治初期此路是入埔要道兼隘勇線防線,由霧峰林家負責防禦,曾設有隘寮,但後期被公路所取代,目前殘留路段約5公里,從水里鄉台電宿舍的二坪到魚池鄉的銃櫃附近,從魚池進埔里的路線則變成產業道路。今日,道路鄰近的聚落,多半以漢人為主,邵族人只剩下日月村伊達邵文化復育園區內戶口約46戶500人左右、頭社到大坪林一帶的邵族人10多戶100多人。

道路現況

  水沙連道路由於農業墾殖與產業道路開鑿下,幾乎破壞殆盡,多數路段已被公路取代或者因日月潭湖面上升而被淹沒。目前只有土地公鞍段所殘存的路徑是清晰完好的,除水里側有些上坡路段被階梯化,並局部加以整修外,上土地公鞍嶺後路段依然保存清代道路原樣,可惜的是土地公鞍旁的小土地公廟被移到銃櫃聚落產業道路旁,其原鞍部的舊廟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和空間紀念物,但未能妥善修繕與保存,實為可惜。沿途可見大量的孟宗竹林與麻竹林,其林相已是多次更替,但此路仍是清代非常重要的「入埔南路」,更是漢族移動入埔里盆地,漢族與邵族的重要交通與貿易動線。

【圖1】水沙連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已變成產業道路之古道。(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水沙連道路現況。(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土地公鞍嶺之土地公廟遺址。(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日本時代立於土地公鞍嶺的牌匾。(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被遷移之土地公廟。(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