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
名稱
  • M
    集集水尾道路
  • T
    集集 Tsi̍p-tsi̍p
    水尾 Tsuí-bué
    道路 Tō-lōo
  • J
    集集 しゅうしゅう
    水尾 すいび
    道路 どうろ
  • E
    Jiji、Shuiwei Road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集集水尾道路


穿越布農族領域而過

  「集集水尾道路」今稱「關門道路」或「關門山道路」,因橫貫中央山脈關門山而得名,按照文獻,道路西起南投縣集集鎮,東迄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舊拔仔庄),西段道路通過布農族卡群與丹群傳統領域,東段為丹群傳統領域,全長約105公里。

宣揚對原住民土地的所有權

  清國開鑿「集集水尾道路」有其重大之歷史意義,此道為「清法戰爭」結束後所闢建之路,有再次宣揚其原住民地區土地所有權之概念。「集集水尾道路」定案於1886年(光緒12年)陰曆9月之前,可能於同年9月就開始準備興工。10月,台灣道員陳鳴志與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奏請巡撫劉銘傳此路之重要。10月13日,台灣鎮總兵章高元從罩蘭(今苗栗縣卓蘭鎮)趕回集集,續接辦道路開鑿事宜。道路採「東西對開」的方式,西段起點為拔社埔(今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東段為拔仔庄(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西段為122清里,東段為60清里,全長182清里(約105公里)。西段的修築由章高元負責,可能在10月間就已開工,也有可能拖到在11月25日以後,端看薛國鰲準備開路工具齊全之後,才投入修築,事實上拖到1887年(光緒13年)陰曆1月。東段由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負責,於同年2月,正式投入東段興建,完工較快,道路全段遲至1887年6月17日(光緒13年閏4月27日)後才全部完工。道路開鑿人力分西段2,501人,東段約500人,共計約3,001人,比吳光亮開鑿中路(清代八通關道路)時的兩營多的兵勇及民番還多。根據研究者按照里程數與開鑿人力的比例,猜測人力在1,000-1,500人之間。道路正確、且可以考證的通行時間,為1887年6月18日(光緒13年閏4月27日)後,到8月就宣告中斷,壽命僅僅4個月左右而已。

日本時代的研究調查與修整

  1896年(明治29年),曾任埔裡社撫墾署署長的陸軍中尉長野義虎為第一位走過此道的日本探險家,他曾在回抵埔里後回報〈蕃地視察景況報告〉一文給總督府,詳列述此行道路路況、經過的布農族舊社及原民文化。1898年(明治31年)森丑之助為調查布農族「蕃語」而進入此道沿途之部落;1910年(明治43年)更有結合森林、礦產、橫貫中央山脈鐵路預定線,野呂寧與森丑之助同時出現在此調查隊,往後更有不少的研究學者進入此區調查。據野呂寧〈南投花蓮港兩廳間交通道路踏查〉,整理出此道的里程數為96.2公里,不包括水尾至拔子這一段路。

  日本時代,整修丹大社以西至塔馬羅灣社的道路,作為「理蕃道路」之用,隨著大規模「集團移住」來臨,1930年代起此道被利用於移住丹群、卡群與部分巒群。此道通過布農族卡群(包括:塔馬羅灣社、巴庫拉斯社、卡社、拉夫郎社)與丹群(包括:加年端社、帖鹿桑社、哈巴昂社)等舊社,此道也是溝通丹群與其他群(巒群與卡群)的重要道路。

近代調查與古道現況

  從1990年代起,由台大登山社《丹大札記》(1991)加以介紹,後由鄭安睎調查與研究後,出版《台灣最後祕境-清代關門道路》(2000)與《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上、下)(2021),為關於此道路歷史與布農族丹群的集團移住最為完整的研究。

  目前保存狀況以中央山脈兩側之舊道最為良好,有許多登山隊伍在利用,走完橫貫路線約需8-10日,曾被農業部林業暨自然保育署列為國家歷史步道之一。

【圖1】集集水尾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關門古道位於倫太文山前鞍所鋪設的連續石階。(鄭安睎拍攝,1999年)

【圖3】馬太鞍溪溪底遠望古道直上的關門山南側山脊。(鄭安睎拍攝,1999年)

【圖4】開鑿在西段稜線的古道。(鄭安睎拍攝,1999年)

【圖5】中央山脈西側的哈巴昂社。(鄭安睎拍攝,1999年)

【圖6】丹群舊社帖鹿桑社的家屋,2003年曾經豎立丹群尋根紀念碑。(鄭安睎拍攝,2012年)

 

 

參考文獻:
  • 鄭安睎,《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下),台北:采薈軒文創美學公司,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