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鄒族、布農族部落
清代八通關道路為中路之一,西起南投縣竹山鎮,經過鹿谷鄉、信義鄉,通過鄒族久美部落與布農族東埔部落,東迄花蓮縣玉里鎮,清代稱為「八潼關」,八通關鄒語Pattonkuan,道路穿越中央山脈,全程約150公里。
道路修築始末
1875年(光緒1年)陰曆1月9日,「八通關古道」正式動工,由吳光亮負責開鑿,據沈葆楨於5月23日所奏的〈北路中路開山情形摺〉載:「茲迭據吳光亮稟稱:自年底探路歸報後,本年正月初九日起即率勇由林圯埔、社寮兩路分開,至大坪頂合為一路;進而大水窟,進而頂城,計共開路七千八百三十五丈有奇。二月初七日,復由頂城開工,直抵鳳凰山麓;躋半山、越平溪、經大坵田、跨扒不坑等處而入茅埔,計又開路三千七百七十五丈有奇:兩處統計一萬一千六百一十丈。凡建塘坊八所,沿途橋道、溝壑、木圍、宿站俱漸興修;分派兵勇,自集集街起至社寮、大水窟、大坵田、茅埔、南仔腳蔓、東埔各要隘已逐節配紮。又送到查撫、水裏、審鹿等三十九社名冊,計歸化番丁、番口,凡七千二百九十二人。辰下方循途漸入,斬棘披荊以出秀姑巒之背;倘能因勢開通,將與北路諸軍聯為一氣:此又中路一帶開山之情形也」。
以上為第一期間的工程,參考沈葆楨〈北路中路情形片〉載,從南投竹山鎮的郊區經鹿谷鄉抵達信義鄉愛國村。第二期工程於3月9日開始,到5月8日為止,由茅埔越過紅魁頭(風櫃斗),經南仔腳蔓社、東埔社心,到東埔坑頭,總共開鑿36里多的路。
第二期工程亦從牛輼轆旁開路側接茅埔,以作為聯絡道路,中路最後一段是採雙向開鑿,當年年底12月,開路到璞石閣,開路時間約11個月。由於中路的里程版本多種,1878年(光緒4年)陰曆12月查繪監刻的〈全臺前後山輿圖〉,是離完工後最接近的文獻,文中所載:「林杞埔東南至社寮十二里,龜仔頭十里,牛轀轆十五里、茅埔二十里,紅魁頭九里、南仔腳蔓十里,合水十里,東埔社心十一里,霜山橫排五里,坑頭陳坑五里,鐵門洞五里,獅頭山十里,八同關十里,雞公山十里,八母坑十里,水堀十里,雙峰仞十里,坑底五里,大崙坑五里,雅托十里,神仙嶺十里,雷風洞十里,玉屏山溪十里,奇淋山十里,打淋番寮十里,黃崎十里,排山十里,璞石閣二十里。」1879年(光緒5年),《臺灣輿圖》的「璞石閣往彰化縣林圯埔路程」,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亦有里程文獻,全長約265清里(約153公里),至於何者里程數較為正確,則因年代久遠以及路程險阻,不易求證。日本時代後,官方依然曾使用此條道路,直到日本時代的八通關古道全段完工後,其功能才完全被取代。清代八通關道路與日治八通關道路的路線幾乎不重疊。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1987年(民國76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委託楊南郡進行〈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1987)、〈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東段調查研究報告〉(1989),近幾年則有張嘉榮〈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清古道成果總報告〉(2018)、蔡明哲〈清朝八通關古道及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資源盤點與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計畫〉(2022)。清代八通關道路從南投縣竹山鎮至信義鄉愛國村的路線目前位於台大實驗林內,因開墾而有局部被破壞,但路基仍可清楚辨識。愛國村到久美部落的路段僅剩久美部落附近較為清楚。東埔到玉里的路段,因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大致保存良好,沿途都修築大量的石階,但因位置偏遠,人煙罕至。清代八通關道路沿途有「萬年亨衢」、「山通大海」(已消失)等碑碣,目前被列為古蹟類文化資產。
【圖1】清代八通關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中央山脈大水窟往東下的古道。(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古道東段玉里山附近之石階。(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從阿波蘭池附近望中央山脈。(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鹿谷端入口之萬年亨衢石碣。(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6】鹿谷鳳凰山附近之古道石階。(鄭安睎拍攝,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