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取代崑崙坳道路而築
清代浸水營道路,又稱為「三條崙道路」,一般都認為開鑿於1882年(光緒8年)以後,由提督周大發、張兆連相繼開通,用以取代難行的崑崙坳道路,道路通過的中央山脈南段,海拔降至1,000-1,500公尺之間。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所載:自鳳山縣南三十里之東港東南行三十里至三條崙,上嶺十五里至歸化門,又東南七里至六儀社,又南十三里至大樹前,又南下嶺十五里至大樹林,又南下嶺十八里至出水坡,又東七里下嶺至溪底,沿溪東行七里至海,曰巴塱衛。此條道路為日本時代前,西部往東部的重要道路,也是平埔族往東部移動的要道之一。
後續修築與道路現況
日本時代曾利用此條道路往來東西部,直到大正年間新修較為平坦的道路後,此條清代道路才正式退出舞台。目前清代浸水營道路與日本時代的浸水營道路,有大部分路幅重疊,但仍可在局部路段發現清代道路開鑿於稜線上,其中又以州廳界以西的稜線上可尋覓芳蹤,並可在東段溪底營盤之前的稜線上,發現鋪有石階的路基。
【圖1】清代浸水營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出水坡營盤與駐在所解說牌。(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浸水營道路現況。(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溪底營盤一景。(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浸水營道路眺望中央山脈。(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浸水營營盤與駐在所遺址,站立者為潘英海老師。(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7】新開聚落全景。(鄭安睎拍攝,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