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位置
奇美古道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與豐濱鄉境內,依地理位置可分為「瑞港段」與「聖山段」,道路呈現T型狀態,全段皆位於阿美族傳統領域之內,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重大的「大港口歷史事件」。
道路修築始末
清國為了將國家治理擴及後山,從1874年(同治13年)命令台灣總兵吳光亮領銜開鑿中路,1875年(光緒1年)4月間從南投抵達玉里埔坑頭,出秀姑巒山,並開闢沿著海岸山脈的道路,從玉里到成功。1877年(光緒3年)設飛虎軍二營駐紮於水尾(瑞穗)、璞石閣(玉里),並開鑿玉里與瑞穗通往港口的橫貫道路,但事實上這些道路原本就是阿美族部落間的聯絡道路,亦為往返東海岸與縱谷的重要道路,從目前瑞穗沿途經過奇美到大港口的路段,全長約24公里,其拓寬年代為1980年代,路基大部分是依循清代吳光亮所開鑿道路加以拓寬而成,目前尚存少數路段,此為「瑞港段」。
港口部落有海祭場,是阿美族人舉行捕魚祭的場所,族人相信其祖先是渡海而來,因此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登陸而有海祭。捕魚祭在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為Misacepo’,各地名稱不盡相同,舉行時間也不一,大致在6-8月之間的豐年祭之前。捕魚祭是阿美族人向海神及天地神靈感恩的具體表現,因為他們相信自然界是由許多神明的支配,所以他們尊敬大自然,並希望能年年捕獲豐富的魚蝦。港口部落的海祭活動最大禁忌是不准婦女參加,相傳女人參加海祭,會使村民出海捉不到魚。而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國小內,2014年(民國103年)設置大港口事件紀念碑。清領末期,統領後山各路總兵吳光亮因開鑿水尾通往大港口的道路,遭到靜浦、港口一帶的阿美族人抵抗,便於1877年(光緒3年)派遣軍隊鎮壓,阿美族人被屠殺者近百餘人,倖存的部落族人逃離分散至東部海岸和花東縱谷,靜浦一帶遂成為清兵駐紮的大本營,史稱「大港口事件」。
另外一段為「聖山段」,為阿美族由聖山(Cilagasan)遷移到奇美地區的路徑,根據其口述歷史,阿美族數千年前曾居住於Cilagasan(今奇拉雅山,又稱貓公山),後來為了尋找獵場、水源與耕地而遷移至目前的奇美部落。河口附近則有港口部落。以前在猴子山附近曾有猴子部落,但已遷徙。若按照其歷史發展脈絡,聖山段是阿美族境內一條重要的道路。
道路現況與利用
目前聖山段被利用於登山步道,秀姑巒溪則是重要的泛舟地點,且附近有豐富的生態與特殊的自然地景,如奇美斷層等,也是一條乘載阿美族遷徙與對抗外來政權的歷史道路。
【圖1】奇美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大港口事件紀念碑。(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大港口部落與秀姑巒溪出海口。(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瑞港公路近況。(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5】瑞港公路西端入口處的梧橈部落。(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6】秀姑巒溪的溯溪活動。(鄭安睎拍攝,2019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