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0
名稱
  • M
    楓港卑南道路
  • T
    楓港 Hong-káng
    卑南 Pi-lâm
    道路 Tō-lōo
  • J
    楓港 ふうこう
    卑南 ぺいなん
    道路 どうろ
  • E
    Fenggang Pinan Road
族別
  • 3W 排灣族 Paiwan
分類
撰寫者

楓港卑南道路


道路修築背景

  「楓港卑南道路」,西起屏東縣車城鄉楓港村,東迄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穿過排灣族傳統領域,全長約51.8公里。

  根據胡傳《臺東州采訪冊》(1894)記載,舊通台東之道有6條,「楓港卑南道路」為其中之一,由通判鮑復康所開鑿。「楓港卑南道路」的相關歷史記載不多,一般而言都接受伊能嘉矩的看法:「1877年(光緒3年),為獎勵開墾,命候補通判鮑復康,開闢自楓港,經阿朗壹通卑南的山路」,施添福的研究指出,根據丁日昌疏文及飭令,不可能在光緒3年條築楓港卑南道路,理由有二:一是當時南路主要的越山道路是射寮卑南道,二因新開恆春卑南道,故無修築楓港卑南道之餘地。根據其研究,道路大致修築於1874年(同治13年)陰曆11-12月間,且與日軍在琅嶠的活動有密切相關。開通本道路所費時日極短,使用壽命也最短。此條道路從今日的楓港出發,抵達台東縣大武的總距離大約90清里(約52公里),主要以原住民的社路為基礎,沿楓港溪上溯,越過中央山脈出魯木鹿溪(塔瓦溪)出東海岸,再沿東海岸直抵卑南。

日本時代重修與改築

  這些「開山撫番」道路正如胡傳所述,於1882年(光緒8年)以後已有些變化,當時「用重兵、縻鉅餉所開,穿番中以行;處處築堡設防,勦撫兼施,不遺餘力的道路」,因為撤兵及原住民出草,初期所修築的道路多已閉塞不通,僅剩下三條崙一道(即浸水營道路)。

  日本時代台灣西部與東部往來的交通要道,主要為「恆春卑南道路」與「浸水營道路」,但是路途太遠且易受颱風侵擾,由於原本聯絡屏東、台東間的道路較為迂遠,且其中响林、大武間約44公里的路段未編入指定道路,兼之曲度、坡度甚大,暗渠橋梁僅屬暫設,降雨時期汽車無法通行。因此1933-1939年(昭和8-14年)新設改築楓港-呂家溪道路。

  呂家溪至阿塱衛間的道路以道路改修及架設永久性橋梁為主,施工期間為1933-1938年(昭和8-13年);阿塱衛至楓港間道路則開鑿寬度4公尺的一線車道,由1934-1938年(昭和9-13年)共5年計畫,花費170萬修築楓港台東間道路,1936年(昭和11年)5月每天招募約800工人(半數為原住民)修築道路,預計1939年(昭和14年)完工後,台東到潮州可以縮短約6小時。

  1939年(昭和14年)6月1日,從高雄州潮州郡的楓港到台東廳大武支廳的アロエ(阿塱壹)道路完工,此路從1933年(昭和8年)9月開始開工,到1939年(昭和14年)終於完工可縮短距離外。更可促進東部發展。若從潮州出發到台東大約161公里,行車約5小時,車資約5圓,以前則是191公里費時8小時,車資約6圓80錢,下降不少。

戰後道路利用及現況

  戰後,繼續使用日本時代楓港越嶺道路,唯當時南迴公路為碎石路面,台東至壽卡段,全長107公里,近海而行,每當天氣晴朗時,車輛駛過塵土漫天,數百公尺之內不辨人影,不但影響旅客及沿途居民健康,更妨害行車安全,雨天則路基容易崩塌,交通阻隔。1955年(民國44年),台東縣政府陳情省政府,准予南迴公路鋪設柏油路面。直至1964年(民國53年)2月,乃有計畫全面改善南迴公路,包括敷設柏油路面。1960年(民國49年)1月,南迴公路行駛金馬號對號特快車。金馬號長途對號快車,內有坐臥兩用式座椅,電扇、錄放音機及小冰箱。由於南迴路線長達240公里,需7小時許,始可跑完全程,旅客勢感疲倦不堪,極需行駛金馬號坐臥兩用車,以減少行旅的痛苦。

  南迴公路從戰後至今,作為台東對外交通的重要道路,除颱風豪雨常坍方外,如安朔到楓港路段,九彎十八拐加上坡度急升急降的兩線道路,路況不甚安全。2000年(民國89年),政府開始了一系列的南橫拓寬工程,也截彎取直以及貫通草埔隧道,更方便兩縣的交通。

  此條道路穿越許多排灣族聚落,如伊屯、草埔、下草埔、壽峠、安朔等處,有著名的雙流。

【圖1】楓港卑南道路(路線以清代里程推估)。(鄭安睎提供)

【圖2】中間路石板屋群。(鄭安睎拍攝,2011年)

【圖3】草埔部落現況。(鄭安睎拍攝,2011年)

【圖4】楓港市街一景。(鄭安睎拍攝,2011年)

【圖5】伊屯部落現景。(鄭安睎拍攝,2011年)

【圖6】壽卡為昔日道路的最高點。(鄭安睎拍攝,2011年)

 

參考文獻:
  • 鄭安睎,《2012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與古道研究成果》,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