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向理蕃道路之一
「福巴越嶺道路」原為泰雅族傳統的遷移與姻親路線,日本時期後定線改為「理蕃道路」之一,原長度約30公里(福山Tranan到巴陵Balun),若從烏來到蘇樂則為51.8公里,北從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部落至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里上巴陵部落,通過泰雅族屈尺群與Gaogan群的傳統領域,其特點是呈現「南北向」的道路系統。絕大多數理蕃道路為東西向,此道路是6條南北向道路(福巴越嶺道路、霞喀羅道路、北坑溪道路、卑亞南越嶺道路、霧社卡社道路、中之線道路)之一,與東西向的理蕃道路,相互形成經緯,交織成綿密的網狀交通網,在日本時代山區交通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而且也是聯絡新北市烏來區與桃園市復興區的交通要道之一。
修築過程
「福巴越嶺道路」的北端入口「福山」,舊稱「リモガン」(林望眼或李茂岸),1909年(明治42年),大規模隘勇線推進時期,曾從烏來開鑿隘路至福山。日方為控制新竹州大溪郡ガオガン(高岡)原住民並開發內山資源,籌畫闢建由大溪郡的バロン(巴陵)通往台北州文山郡リモガン(今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間的理蕃道路。台北州轄區部分於1922年(大正11年)1月21日開工,新竹州轄區於同月22日開工,同年7月31日道路竣工。當時為了警戒此道路修築工事,從1月25日至隔年7月31日,派出了警部補等109人的搜索隊參與道路修築。道路從1921年(大正10年)計畫施設,隔年11月完工,沿路增設駐在所4處,分別是文山郡檜山、ララ(拉拉)山,與大溪郡ビヤサン(比亞山)、バロン山(巴陵山)警察官吏駐在所。1927年(昭和2年),從文山郡林望眼通往新竹州巴陵的道路,官方認為有需要被改修,因此從2月28日起,著手「林望眼-拉拉山」間的工事,3月8日完成,接著8月15日著手「拉拉山-檜山」間工事,9月24日完成。
泰雅族的姻親路道路
此道南端出口在拉拉山森林遊樂區的巨木群步道。200-300多年前,泰雅族的大嵙崁群往北移動,通過鞍部抵達新北市烏來區,昔日的穿越點則是大羅南溪的鞍部,移到馬岸,再下至福山等地。福巴越嶺道路修築後,兩地泰雅族頻繁利用作為通婚之用,故又稱姻親路道路。
道路現況
2003年(民國92年),伍元和、廖啟政、鄭安睎進行〈福巴越嶺道路生態資源及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計畫,2009年(民國98年)鄭安睎、許維真著《烏來的山與人》。福巴越嶺道路海拔約略介於1,300-1,700公尺之間,其植物生態環境主要為原始紅檜林、八角蓮、冷杉、鐵杉、台灣杉、山毛櫸等,由於此區多屬未開發之原始森林,其環境適合各類動物棲息,故分布於此區段的動物資源豐富,特有的動物種類有哺乳類動物,如台灣黑熊、獼猴、山羌等;鳥類,如帝雉、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灰喉山椒鳥、藍腹鷴等。
1970年代起,「福巴越嶺道路」與「哈盆越嶺道路」一樣,都是大台北地區最具熱門的登山步道,當時由烏來走哈盆,翻山越嶺到雙連埤,或者從福山往上爬至上巴陵神木區的登山健行步道,算是中海拔山區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此道由於保存狀況良好,「福巴越嶺道路」列為「插天山國家步道系統」其中的一段,步道長度約27公里,步行所需天數大約1-2天,困難度算低,一路穿行原始林,需防螞蝗及馬蠅。
【圖1】福巴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日本時代バロン(巴陵)砲台遺址。(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巴福越嶺的縣界鞍部。(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拉拉山警察官吏駐在所遺留的破碗與酒瓶。(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福巴越嶺道路現況。(鄭安睎拍攝,2010)
【圖6】福巴越嶺道路福山端的出口。(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