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所在及路線
「哈盆」泰雅語為Hbun,Hbun為河流交會地方之義,日治時期有ハブン社,Hbun也是道路名稱之由來,道路位於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東至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全長約34公里,位於泰雅族的傳統領域內。
1905年(明治38年)7月,臺灣總督府新設深坑廳轄內屈尺與宜蘭廳廳內叭哩沙間之隘勇線,計劃從叭哩沙(三星)現有隘勇線連接深坑廳隘勇線,計畫自深坑廳轄內現有吶哮隘勇線之樟樹溪口,渡南勢溪,沿右岸溯至Smagan及Shirek兩溪合流處後,渡Smagan溪至Shirek溪右岸,溯至旋回於東北方之地,再渡該溪沿岸頭至深坑廳與宜蘭廳交界點之紅柴山頂,然後自該山脈南向,經破鐺溪左岸至該蘭陽溪口,連接宜蘭廳轄內叭哩沙之既有隘勇線,為日本時代第一條設有高壓電的通電隘勇線。該隘勇線約在今烏來區信賢里附近,沿南勢溪的對岸,與往福山的縣道隔著溪相對,在今福山里轉往哈盆方向,約略沿著南勢溪上游的右岸,抵達哈盆後,穿越中嶺山與紅柴山的鞍部後,下抵崙埤(今宜蘭縣大同鄉)。
道路修築背景
此道路在日本時代的理蕃事業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哈盆越嶺道路的西段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所修築的「深坑至宜蘭橫貫隘勇線」的隘路,隘路的路幅不寬,也會隨著地形高低起伏,不甚好走。1931年(昭和6年),7月28日從Rimogan林望眼(今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開始,開鑿道路延長到Shirek施,總共延長3日里1町(約12公里),當時花費6,280元,並修築了3座鐵線橋,同年12月30完工,在中嶺山附近改築路線,下抵崙埤。完工後,總督府警務局鑒於此處天候與地質,集團移住桃園境內Gaogan的Takasann社與Kauilan社(高義)原住民,至哈盆社種植水稻,作為示範農田。戰後因颱風因素,又搬遷到今福山里德拉南部落。哈盆社以後的道路,較少人利用,且路況較糟,還必須沿溪走,不過臺北州理蕃課陸續有提撥經費維修,通往崙埤社;1935年(昭和10年),亦在越嶺點設置「中嶺警察官吏駐在所」,方便管理道路與原住民。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1970年代起「哈盆越嶺」便一直是登山、露營、釣魚者的熱門路線,因此哈盆越嶺古道在福山里至哈盆營地(南勢溪與其支流哈盆溪)之間的路段,大抵都維持暢通的狀況,也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休憩與戲水處。
【圖1】哈盆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哈盆越嶺道路里程路牌。(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哈盆越嶺道路望福山里。(鄭安睎提供,2010年)
【圖4】哈盆越嶺道路的吊橋橋柱遺構。(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哈盆越嶺道路現況。(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哈盆舊部落所在的河谷。(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