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宜蘭蘇澳通往花蓮港
日本時代的蘇花道路不同於清代的道路,1916年(大正5年)6月1日起,日本政府正式修築「蘇澳花蓮港間道路」,從「蘇澳白米橋右岸」起工,開到「花蓮港街筑紫橋左岸」,又可稱為「蘇花臨海道路」
危險難行的舊道路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駐紮於東部的陸軍第一旅團,組成一支探險隊,沿清代蘇花北路而行,想要威壓沿線的泰雅族,但遭受重大抵抗,無功而退。1908年(明治41年),總督府理蕃當局發動「大南澳隘勇線推進」,因為警備需要,從蘇澳起至南澳,拓寬成3日尺(約1公尺)左右的道路,沿路分別於各據點設置分遣所,派警備員防守,南澳以南則因為屬於「隘勇線」外,並沒有拓修。
日本總督府土木局為了架設東部通信線,分別在明治年代完成電信、電報線路,當時東部最早從「卑南-花蓮」間架設,從1907年(明治40年)起工,1908年(明治41年)1月完工。其次為「蘇澳-大南澳」線路於1912(明治45年)完工。唯獨「大南澳-花蓮」間,史料沒有記載,所以也無從得知當時道路狀況。
1914年(大正3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蕃討伐戰」,在花蓮Busegon(立霧溪南岸,今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鋪設台車軌道,僅供台車行駛,方便於部隊與物資運補。1925年(大正14年)2月官方完工12日尺(約4公尺)寬的步行道路,改修為可供汽車通行的道路,標準寬度維持現有的12日尺,可提供汽車單線通行,把原來的臨時性的側壁、駁坎等道路工程設施,改為永久性構造,斷崖的彎路,修正為直線道路並降低起伏量,適度拓寬部分路段,使單線通行的汽車道,有會車的空間。因天然災害不斷,完工後整體道路利用效益不佳,完工前的整修費用達629,000圓,無法達成聯絡東西部交通的目標。尤其是南澳至新城間的山路,一般行人不敢通行,只有理蕃警察在使用。1922年(大正11年)10月立殉職碑於清水。
道路修築過程與傷亡
因為東部開發的需要,東-西部聯絡道路,以及南部、中部、北部越嶺道中,只有蘇澳花蓮間的車道開築,不用多額經費,又距離總督府所在地台北最近,才有重開蘇澳花蓮間汽車道路之議。1916-1931年(大正5年至昭和6年)度,臨海道路總工程費為526萬圓,因公死傷人數共507人,其中死亡者58人。完工後,台灣總督石塚英藏命名為「臨海道路」。臨海道路以大濁水溪(和平溪)為界,以北範圍內道路屬於舊台北州管轄,最高點為海拔1,369日尺(約410公尺),花蓮港廳範圍內道路,海拔高度不超過344日尺(約100公尺)。
1931年(昭和6年)初,局部路段准許汽車通行,年底才竣工,全線路面整修及交通標誌豎立。其中立霧溪新城至花蓮間的道路寬度,擴大為3-5間(約6-9公尺)。稍早於大正年間架設東澳橋、南澳橋、大濁水橋、Kanagan橋、立霧溪橋。
根據總督府港灣課所刊行的《臨海道》(1931年)一書,整理出今「臨海道路」(舊蘇花公路)各區間的里程數,從蘇澳到花蓮總里程數約道路長度為30日里30町59間(約121公里),標準寬度有12日尺(約4公尺),徒步道路、橋梁、道路設備均為臨時性構造(如:便橋),施工費用達總工程費2,375,000圓,以大濁水橋為舊台北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若以蘇澳為起點到橋邊的大濁水警官駐在所,里程為16日里1町多(約63公里),過大濁水橋即為花蓮港廳轄內,花蓮境內的路段從大濁水橋南邊到花蓮港街為止共15日里(約59公里),完工後的「臨海道路」有自動車(汽車)通行於宜蘭的蘇澳支廳與花蓮港廳間,當時由「東海岸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所經營的路線是由花蓮港至蘇澳。
成為蘇澳往來花蓮的主要道路
隨著蘇花「臨海道路」時代到來,當時僅供人行走的步行道路,甚至較早的清代「蘇花道路」,都退居幕後,取代的是可供自動車通行的車道。此道沿線有南澳神社、新城天主堂、富世村荒廢日式建築群、原住民文物館等景點。
【圖1】蘇花臨海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昔日蘇花臨海道路路基。(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3】蘇花道路的斷崖。(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4】日本時代殘留的駐在所建築。(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5】太魯閣和中部落。(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6】太魯閣族崇德村(達吉利)一景。(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7】吾谷子部落入口意象。(鄭安睎拍攝,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