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0
名稱
  • M
    比亞豪道路
  • T
    比亞豪 pí-a-hô
    道路 Tō-lōo
  • J
    比亞豪 びあほう
    道路 どうろ
  • E
    Biyahao Road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比亞豪道路


道路位置

  「比亞豪道路」,又被稱為「南澳道路」,範圍包含泰雅族南澳群族人既有的道路,以及日本時代日本人所開設的道路。日本時代的道路共分為「蕃地寒溪道路」、「蕃地武塔道路」、「蕃地比亞豪道路」,三路於金岳(流興社)部落會合。今之「比亞豪道路」只是概稱,並非每條道路之稱謂,也非單指日本時代的「比亞豪道路」或「南澳道路」。

  依日本時代文獻可分為南北向、東西向兩路。南北向「亞普拉塞道路」,北起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Sutayan,昔日設有スタヤン警察官吏駐在所,抵達流興社,全長約28公里,延伸至羅東則再加上16.2公里。東西向的道路可分為兩段,東西向的「比亞豪道路」,西起大同鄉四季村,東迄南澳鄉,全長約87.2公里。

道路修築始末

  「比亞豪道路」的修築記載非常少。南北向的「亞普拉塞道路」,開鑿於1919年(大正8年)4月22日,完工於6月6日。東西向的「比亞豪道路」開設可以流興社、比亞豪社分為三段,多次修築與整建而成為今日樣貌,東段由武塔至流興路段,最早由武塔社直上富太山,下稜後至富太山西鞍再到流興社。1921年(大正10年)5月前後修築5處蕃童教育所(包括ビヤナン、マナウヤン、キンヤン、タバボ-、リヨヘン)之房舍,其中キンヤン、タバボ-、リヨヘン位於南澳山區,同時也應該修築理蕃道路,作為運送材料所需之便。1924年(大正13年)由日本人開鑿武塔至流興的道路。中段流興到比亞豪則完工於1919年(大正8年),此段也就是「亞普拉塞道路」的西段。西段由比亞豪到四季則完工於1923年(大正12年)中期。此三段合稱為「比亞豪道路」。

  1926年(大正15年)1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從栴檀經リヨヘン到羅東寒溪的道路正在補修築中,也通過6,000日尺(約1,818公尺)高的地方,以前若是要進入リヨヘン如此深入的地方,必須從蘇澳、花蓮港間的道路,從台北出發約2日半,若從銅山支線進入則須1日半行程,當時的吉岡知事也來慰勞修築的工地。

道路利用

  1990年代開始,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協同部落族人多次前往比亞豪山區踏查,並於2006年(民國95年)出版《比亞毫古道環境教育叢書》。此條道路與泰雅族的遷移,非常密切,也是泰雅族從發源地Pinsebekan到宜蘭的重要聚落群之處,有比亞豪(Piyahau)、基嘎央社(Kikeyang)、庫巴博社(Kubabo)、欺路模安(Kirumoab)、格勒亞賀社(Gereyah)、塔貝賴(Tabera)、哈卡巴里斯(Hagaparis)、流興社(Riohein)、哥各朱社(Gogotsu)、奎諾斯(Kinos)、巴博凱凱社(Babo Kaikai)、庫莫瑤(Kumoyau)、武塔社(Buta)、塔壁罕(Tabihan)、各姆姆(Gmumu)等舊社,大部分在日本時代就被集團移住到現址,哈卡巴里斯(Hagaparis)則到1960年代才完成遷移。

「莎韻之鐘」的故事背景

  此道路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莎韻之鐘」的故事,故事為1938年(昭和13年)族人Sayun Hayn義務協助因二戰被徵召的流興駐在所警手田北正記,背負行李下山,但因9月27日山區大雨,過溪時不慎被沖走。同年11月26日,在流興社的教育所舉行慰靈祭,後被官方宣傳成為國犧牲的故事。1941年(昭和16年)2月20日莎韻故事被搬上台北公會堂表演,5月則在流興社建設「莎韻之鐘」,哥倫比亞公司則發行《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唱片。之後官方透過紙劇、舞台劇、舞蹈、小說、電影等,將莎韻形塑成為「愛國少女」,其實原型只是義務協助的泰雅少女落水而亡的歷史事件而已。

道路現況

  目前農業部林務及自然保育署把「南澳道路」列為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系統,由台九線(蘇花公路)進入南澳鄉的金洋村後,由宜57道路西行遇岔路取直行下坡,沿著南澳南溪右岸的產業道路,約11公里抵達道路入口。步道長3公里,來回約2.5小時,此步道僅是「大南澳道路系統」的前段3公里,後段則未開放,且道路崩塌多處,若以旋檀駐在所遺址為起點,沿途森林綠意盎然、生態豐富多元,也有吊橋遺址、警備道路基、泰雅舊耕地等歷史遺跡。

【圖1】比亞豪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比亞豪古道入口的解說牌。(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比亞豪古道的木棧橋。(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和平北溪往飯包尖山拍攝。(廖英杰提供,2006年)

【圖5】從Bbukeykey社拍Kmuyaw社。(廖英杰提供,2006年)

【圖6】南澳kngungun駐在所入口石階。(廖英杰提供,2006年)

【圖7】舊金洋的林務局工寮。(廖英杰提供,2006年)

參考文獻:
  • 廖英杰,《比亞毫古道環境教育叢書》,宜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