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位置
「卑亞南」,泰雅語為Pyanan,此道正式修築於1918年(大正7年),完工於1921年(大正10年),從宜蘭縣羅東鎮往南延伸到南投縣仁愛鄉,通過泰雅族道路穿越泰雅族溪頭群、白姑群,與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其最大特點是呈現「南北向」道路系統,全長約120公里。戰後,民國政府從宜蘭縣大同鄉濁水至南投縣仁愛鄉霧社,拓建為「中橫宜蘭支線」。
道路修築始末
泰雅族分布很廣,其領域遍及北部與中部山區,總督府為方便交通與管理族人,大量修築「理蕃道路」來控制部落,後期推動集團移住。1910年(明治43年)總督府為控制泰雅族「溪頭群」,於4月5日起,從宜蘭方面開鑿4日里(約16公里)的道路,南投方面5日里(約20公里),共計9日里(約36公里),預計繼續延長約20里(約80公里),可方便貨物搬運,但擔心Gaogan原住民的阻撓,也延長了工期。此段短短的道路開鑿,應為宜蘭境內「卑亞南道路」的前身。
1917年(大正6年)10月4日,官方又計畫從シカヤウ警戒所,開鑿到シカヤウ駐在所間約5日里(約20公里)的道路,沿途計劃設有池崙、歧路、椚岡、太久保4個駐在所,預算為6,820圓。1918年(大正7年)1月20日起,日本為開拓山區,試圖聯絡舊宜蘭與南投兩廳下所屬之山地,預計由溪頭群區域,上溯濁水溪到南投廳轄下的サラマオ社(沙拉茂、Salamao),最後抵達霧社,由總督府技手財津久平偕同宜蘭廳警務課長中田直之,以一個星期的時間調查預定路線。
1918年(大正7年)3月3日,從シカヤウ警戒所到シカヤウ駐在所的道路,正式開工,同月23日竣工,由當時霧社支廳長負責開鑿,1920年(大正9年)繼續開鑿,逐步延長至霧社,終於1921年(大正10年)3月全段完工。從此,就有由西部(大甲溪、眉溪)和由東北部(蘭陽溪)兩路包夾泰雅族主要聚居地的諸多部落。
道路沿線駐在所與聚落
1920年代曾經發生沙拉茂騷擾事件,1932年(昭和7年)此道路有警察官吏駐在所如:濁水、バヌン、烏帽子山、ルモアン、カラツブ、シキクン、メラ、エキギウ溪、突稜、ビヤナン鞍部、有勝、志良節、平岩山、太久保、椚岡、氣合、松嶺、マリコワン、マレッバ、白狗、ハボン、梅木、霧社分室等處。
卑亞南道路相關的聚落,包括有:Saxelan(牛衝鬥)、Banun(バヌン社)、Torui(東壘)、Rumoan(留茂安)、Sikikun(四季)、Pyanan(南山),以上屬於宜蘭縣大同鄉。後來道路延長到台中市和平區環山與梨山一帶,最後穿越大甲溪與北港溪鞍部,沿著北港溪左岸,經過翠巒、馬力觀、馬烈巴等聚落,最後穿過白狗鞍部,抵達霧社。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目前此路北段已改築成中橫宜蘭支線,穿過合歡山與白姑大山最低鞍後,變成力行產業道路,除了一些昔日駐在所遺址,如:梅木、白狗外,目前還殘留於福壽山農場至梨山鞍部,以及約克糾溪至思源啞口路段,但此兩路段因年久失修,不良於行或局部坍方或淹沒於草莽中。
2022年(民國111年),雪霸國家公園曾委託許勝發調查研究後出版《山徑、聚落與人群:雪山山脈周遭人文景觀資源》一書。卑亞南道路沿途有不少重要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地景,包括:梵梵溫泉、蘭陽溪高位河階地(崙埤、牛鬥、英士村等處)、蘭陽溪向源侵蝕(思源埡口、大甲溪源頭等)、櫻花鉤吻鮭復育溪流(七家灣溪)、梨山賓館(日式建築)、泰雅族發祥地(發祥村立石)、紅香溫泉等處。此外,途中有許多知名的觀光景點或重要攀登高山的入山口,包括思源埡口(南湖大山)、武陵農場(雪山)、環山(志佳陽大山)等,而沿途的牛鬥、四季、南山、環山、梨山、佳陽、翠巒、馬烈霸、瑞岩等處,也都還保存著泰雅族部落的風貌。
【圖1】卑亞南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馬列巴駐在所槍械及彈藥室。(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四季部落現況。(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卑亞南警察官吏駐在所遺址。(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南山部落現況。(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眺望馬列巴部落。(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7】眺望環山部落。(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