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修築背景
日本時代「浸水營道路」前身為清代所修的南路之一,道路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東迄台東縣大武鄉,原長度約47公里,主要通過排灣族的傳統領域,當地也以浸水營道路稱之。
日本時代初期以降,因為浸水營道路的海拔較低,以及距離較短等因素,被日方作為東西部間的郵遞與電報發送中繼站之道路。1908年(明治41年)2月官方曾經維修屏東轄內枋寮經浸水營到卑南的道路。1909年(明治42年)3月,《臺灣日日新報》指出台東的浸水營道路郵遞路線,發生原住民騷擾的「柴塱驛事件」,而阻塞不通,只能經恆春,由恆春東海岸線路遞送。5月25日,駐紮在鳳山的陸軍第二聯隊鳳山大隊,通過水府嶺、力力社、浸水營、巴塱衛等處,與討伐原住民的部隊會合在大竹篙。6月1日,浸水營道路繼續擔負起東西郵遞的任務。《臺灣日日新報》又云:「枋寮至巴塱衛者,其通路最為困難,途次經水底寮庄、力基力吉等番社,至浸水營,由是下急坂,為至巴塱衛者,此行程凡十四里半,此十四里間,比較不錯,在來若刈除路旁雜草,採伐雜木,四人昇之輿,可得通之,而無障礙,然若將原三尺闊乃至六尺之道路,重加修造,而為九尺闊者,且將傾斜處,修造得中,而於溪谷中造橋,則二人曳之人力車,得以通行,要之此間道路,視諸想像,尤為良好。」可見當時的路況算不錯。
道路修築始末
1914年(大正3年)10月9日,浸水營道路上發生了南蕃事件,更讓道路中斷許久。1917年(大正6年)2月12日,總督府警察本署希望台東廳下巴塱衛通往阿緱廳下枋寮的蕃地橫斷道路,能夠恢復,因此派出隊伍調查蕃情,畢竟是當時唯一的東西聯絡道路。6月5日,官方開始修復舊力基利基社到浸水營為止4日里24町(約18公里)的道路,把道路的標準提高到4-6日尺(約1-2公尺)之間,阿緱廳計畫派出警部補以下22名組成搜索隊,經費18,400圓。最後出發的搜索隊以大武支廳長為隊長,有警部補1名、巡查24名、巡查補5名、警手6名、人夫105名,全部142名,從姑仔崙溪合流點為起點,向浸水營方向前進。台東方面亦以姑仔崙為出發點,6月21日於姑仔崙溪合流點,構造橋基,預計7月初應該可以完工,當下已修好4,437間(約8公里餘),當時亦有內地人3名、原住民1,703人參與工事。整條浸水營道路復舊工事按照原定計畫,阿緱廳內的工事預計在7月20日完成,台東廳的部分預計7月23日完成,增設兩個駐在所:阿緱廳下的大樹林駐在所,以及台東廳下的古里巴保諾兩處。往後有多次的補修,在日本時代一直是官方東西電信的重要道路。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浸水營道路附近則有排灣族歸化門社遺址、力里社大小兩處遺址,從枋寮開始,沿途設有崁頭、歸化門、リキリキ、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虷子崙、大武等警察官吏駐在所。2003年(民國92年),林務局曾委託楊南郡、王素娥執行〈浸水營道路人文史蹟調查報告〉,後改編成《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2014),鉅細靡遺說明清代與日本時代浸水營道路之發展歷史。2019年(民國108年),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委託森邁顧問有限公司執行「浸水營道路(屏東段)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將屏東段的2.5公里路廊,以投影面積30公尺方式來維護道路路徑。
目前,浸水營越嶺道路已被林業暨自然保育署列為國家步道系統之一,也已修繕完畢,全程走完約需1天時間,目前被列為優良的戶外健行路線,此外也是攀爬大漢山與姑子崙山的道路。
【圖1】日本時代浸水營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大漢林道入口之已裁撤的檢查哨。(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排灣族力里舊社入口處之勇士立像。(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剛過中央山脈的浸水營道路路基。(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即將抵達東部的浸水營道路沿著溪床開鑿。(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浸水營道路上新修築的橋梁。(鄭安睎拍攝,2009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