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族主要居住地蘭嶼位處海洋熱帶,一年將近十個月是酷暑夏季,為了適應海洋島嶼的工作環境,衣飾的發展自然趨向簡便,傳統服飾十分簡樸,顏色以白色、黑色、藏青色為主,形式屬於「方衣」系統。因此,雅美族人的服裝相較於其他台灣原住族群,顯得格外簡單樸實。它不像泰雅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等族,有區域性的差別,也不像阿美族、卑南族二族依年齡級而穿著不同的服裝,更沒有如排灣族、魯凱族二族,以紋飾及華麗與否來區分階級的高低。
基本形制
雅美族傳統的衣服最具方衣系統的特色,係以白色和黑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色彩較顯明的一面為布裡。平常男子上身著短背心,下身繫丁字帶;女子上身斜繫一塊大方布,下身則圍一單片式短裙。每當舉行如撈捕飛魚、漁船下水,及新屋落成等盛大歲時祭儀時,均須在常服之外,增添帽飾及各種裝飾物以成盛裝。裝飾品大致分為頭飾(帽子)、髮飾、耳飾、頸飾、胸飾、手飾及腳飾等。飾物材料有貝殼、植物種子與纖維、金片、銀片、玻璃珠、瑪瑙、雄羊髭、豬牙及白色紐釦等。
自日本時代開始,由於受到外來的影響,衣服上黑色或藏青色的緯線,大多採自進口的棉線。男子短上衣前後各有六道黑、藏青及白色相間的條紋;丁字帶兩端夾織黑或藏青色橫條紋,依年齡大小施以不同數目的橫條紋,如5-6歲孩童施以三道橫紋,一般成年人則為四道橫紋。女子上裝的大塊方布,係由縱向的黑、藏青色及白色條紋相間的四片布幅,於長邊並排縫合而成。普遍使用的黑或藏青色條紋一般都排以偶數(8、10、或12條),只有不畏禁忌的老人才敢使用奇數(11或13條)。
【圖1】穿著kekjit(丁字帶)等傳統服飾之雅美族男子影像。(資料來源:鈴木秀夫,《台灣蕃界展望》(台北:理蕃之友,1935),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PDM))
【圖2】男上衣。(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493-2(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3】丁字帶。(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109(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4】女裙。(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549-1(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材料與織法
根據文獻紀錄,雅美族傳統衣服的材料以白夜仔麻和瘤冠麻二種為主,麻布的製作過程是經過採麻、剝麻、浸泡、曬乾(以上過程男女皆可擔任)之後,由女性負責撚紗、紡紗、洗淨、染色,而後整經(或理經)、上織機,進行織布工作。整經時,需設一整經架,上有數十個距離不等的小圓洞,可插立整經棒。以整經棒的多寡及安插的位置來決定布的長度,一般寬幅為一尺左右。著名的男子丁字帶,採五柱整經法,而男子短上衣和女子上衣及短裙則採六柱整經法。
所使用的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大多以木、竹、及藤等材料製成。織布用具包括背帶(或腰帶)、布卷、刀狀打棒、開口補助棒、綜絖棒、絞線桿、隔棒、固定棒、經卷、緯線、整理器、梭子、以及踩桿等。織布地點多位於工作房或主屋的簷廊。先將橢圓柱狀的經卷,固定在牆上,織布時靠腰力把經線撐直,再用以纏繞緯線的梭子穿入經線夾織花紋,並以刀狀打棒打緊緯線,重複操作而製成布匹。織布時,布裡朝上,布面朝下。婦女學習織布的方式可分成兩個階段。小女孩在5-6歲時,母親以八節芝的莖與細竹作成的小織布機玩具,掛上麻線讓她學習。到了15-16歲,母親正式教導女兒撚線等織布技術。一般在飛魚汎期是禁止織布的,這是雅美族人傳統的禁忌。
根據雅美族老人的口述,在棉線尚未傳入蘭嶼之前,許多婦女都不會織布。當時可能是因為原料不易取得,而麻纖維較粗糙,穿在身上並不舒服,同時,呈淡褐色的布面也不美觀,所以生活在氣候炎熱的蘭嶼島上,族人們大多數是上半身裸露的。30年代以後,柔軟的白色棉線才大量傳入蘭嶼。由於用棉線織出來的衣服既柔軟又美麗,激起了婦女們競相學習製衣技術,織布風氣因而得以重新興盛。
裝飾技法
雅美族人的裝飾品大致分為頭飾(帽子)、髮飾、耳飾、頸飾、胸飾、手飾、及腳飾。飾物材料有貝殼(鸚鵡螺和夜光螺)、植物種子、植物纖維、金片、銀片、玻璃珠、瑪瑙、魚鰭、雄羊髭、尾椎、豬牙、木片、沼鐵、以及白色鈕扣(此為與日本人交易得來者)等。族人們以銀片、馬尼拉麻、椰子樹鬚、水藤或山露兜繞乳藤作為材料,做成各種樣式不同、男女有別的禮帽或工作帽。禮帽有銀盔、椰鬚禮笠、和木製八角禮帽等三種;不過,並非每個家庭都擁有它們,一般唯受族人敬重的年長男女才能戴之。工作帽則是從事耕作、捕魚、除惡靈儀式時、或拜訪他村時所使用,有笠形、帽盔行等數種形式。
雅美族人利用野生薏苡仁、白花草、和闊葉門冬的種子,以麻線配合玻璃珠、白鈕釦串成各種女性的髪飾、頸飾、或腳飾。玻璃珠有青色、褐色、和黃色三種,他們認為青色最為珍貴。據雅美老人說,在祖父時代,有一位長得很高的外地人,與他們交換物品,自此以後,雅美人就以外來珠子替代原來的種子製成飾物,式樣也改變了。女子梳髪用的梳篦係以竹子製成,有時也可插於髮際作為頭飾。另亦有以夜光螺或鸚鵡螺琢磨成∞形女子耳飾或斧形女子胸飾,以及用毛線或麻線串雄羊髭,製成孩童的頸飾。男子有一種藤編佩帶,係纏綁在驅逐惡靈刀的刀鞘上,斜掛於右肩。
【圖5】銀盔。(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516(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6】椰鬚禮笠。(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047(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7】木製八角禮帽。(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198(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8】三角形貝片製成的女用頭飾。(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129(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9】鸚鵡螺及鐵片製成的女用胸飾。(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504-1(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10】植物種子與斧形銀片的珠串胸飾。(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典藏品90124(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11】銀製胸飾片。(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131(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12】可做為頭飾的髮梳。(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119(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13】藤編佩帶。(資料來源:鈴木秀夫,《台灣蕃界展望》,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PDM))。
服飾禁忌
傳統上,衣服的完成與穿戴,均有一定的儀式。當男子第一次加入大船組員或女子臨出嫁前之時,母親會為他們織男子短上衣或女子上裝。織成後,家人會宰食小豬或雞隻,以慶祝女兒進入成人階段,並祈祝其平安長命。在穿著之前,均須攜作法器物(如牛筋草、木屑、雞翅毛、及竹筒)至溪海交會處,舉行除穢儀式並祝禱詞。除穢後即將作法器物棄諸流水,使之流向海中,方可正式穿著。
雅美族的衣服以白色和黑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色彩較顯明的一面為布裡。織紋種類可分為13類,共有17種之多,如緯山形斜紋組織、菱形斜紋組織、緯重平組織、混合組織、飛斜紋組織、以及變化重平組織等,且依據年齡、性別與審美觀點而有所差別,如有些花紋唯有年長者才可使用。此外,當遇到血親喪禮時,女子會反穿上衣,而男子也多將大塊方布反面戴在頭上,作為喪服。女子下身常圍一短裙,5-6歲的女孩只圍一片,年長後才可使用三片布幅並排縫合的短裙,在兩端各有三道縱向黑或藏青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穿著時,原本在腰腹之間就繫有一條麻繩,它多半是在幼兒時期,由父母繫上,以使裙緣能夠反摺進去不致滑下。
服飾變遷
雅美族女子服飾在日本時代初期(20世紀初),即出現有將一白或紅棉布製成的方巾,斜繫於胸前的穿法。也有人將白棉布短背心穿於方巾外面,下身仍然圍一單片式短裙。由於與外界接觸日益增多,服裝也開始起了變化。有的在紅色方巾的四邊緄上白、黑色布邊、並縫上白鈕釦;又有於白棉布短上衣的周邊,也緄上黑、紅布邊和加縫白鈕釦者。另有以紅、黑或深藍色棉布製成短上衣,再緄以白、黑或白、紅布邊,或施上花布紋邊者。短裙除了兩端黑、藏青色縱條紋外,也出現了白色部分縫上四條橫向紅、綠色的曲折形紋。至於年輕男子方面,則上身也開始著白色或紅色短背心,並在邊緣緄上白、黑色邊,再縫入白鈕釦。它的形制類與女子背心類似,不過長度非常短。這種在衣服上緄以黑、紅色布邊的現象,推測是因女子經常作表演性的舞蹈,為了引起觀光客的喜愛,才在傳統簡樸的衣服上增添紅、黑色彩,這是雅美族服飾變遷的一種當代現象。
【圖14】1957年的胸披。(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90414(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圖15】雅美族婦女於傳統主屋簷廊使用織機織布的工作情景。(凃寬裕拍攝,1980年)
【圖16】穿著傳統kekjit(丁字帶)的雅美族男子影像。(楊政賢拍攝,2012年)
【圖17】雅美族男女服飾示意圖。(王嘉棻繪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