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阿美族的祖靈屋當中,最著名的是太巴塱的祖靈屋。從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當中就有記載。
建築形式
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以茅草、箭竹為主要材料,裡面為整面抬高的籐床,內有兩個「爐」(parod),代表該部落生生不息的意涵。爐的上面掛上箭竹做的棚架,供置物之用。後來族人在靠近山牆側的爐周圍擺一圈椅子,以供族人在屋內互相交流。有平入(簷下入口)及妻入(山牆入口)兩個入口,因基地方向的影響,以妻入(山牆入口)為主。祖靈屋的結構在日治時受到漢人的影響,以短柱和長梁為主要結構,也有中柱(satoko)。
和普通家屋不同的是,這些中柱上都刻畫著阿美族的創世神話故事。祖靈屋最特別的有男柱和女柱。二柱位於中脊柱(satoko)同一列,稱為kasowadan。有研究指出,在馬蘭阿美存在kasowadan的稱呼,但是在南勢阿美及秀姑巒阿美則不存在此說法。在吳昱瑩的田野當中,近代宜灣海岸阿美的「改良蕃屋」中有kasowadan的稱呼,為祭典時倚靠之用的柱子,其家長為巫師。田野調查現場的柱子已經沒有任何花紋,但是可以視為祖靈屋男柱和女柱文化的遺留。
阿美族祖靈屋/阿美族祖靈屋-1.jpg" height="608" src="https://aborgpedia.alcd.center/?option=com_fileman&view=file&routed=1&name=%E9%98%BF%E7%BE%8E%E6%97%8F%E7%A5%96%E9%9D%88%E5%B1%8B-1.jpg&folder=%E7%89%A9%E8%B3%AA%E6%96%87%E5%8C%96%2F%E9%98%BF%E7%BE%8E%E6%97%8F%E7%A5%96%E9%9D%88%E5%B1%8B&container=fileman-files" width="700" />
【圖1】大港口社的男柱和女柱。(資料來源: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建築會誌》14輯5號)
阿美族祖靈屋/阿美族祖靈屋-2.JPG" height="467" src="https://aborgpedia.alcd.center/?option=com_fileman&view=file&routed=1&name=%E9%98%BF%E7%BE%8E%E6%97%8F%E7%A5%96%E9%9D%88%E5%B1%8B-2.JPG&folder=%E7%89%A9%E8%B3%AA%E6%96%87%E5%8C%96%2F%E9%98%BF%E7%BE%8E%E6%97%8F%E7%A5%96%E9%9D%88%E5%B1%8B&container=fileman-files" width="700" />
【圖2】太巴塱祖靈屋。(吳昱瑩拍攝,2008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