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撒奇萊雅族在花蓮縣境內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Sakul)、壽豐鄉水璉村水璉(Ciwidian)、瑞穗鄉舞鶴村馬立雲(Maibul)等部落,存有許多木造的住屋建築,而這些住屋建築的外觀乍看下為閩式建築,但屋主卻為撒奇萊雅族,推估住屋建築應在日治時期以前就有。
日治阿美族的住屋建築主要以竹、木、籐、茅草為材料,在地理環境相同、文化特性相似的撒奇萊雅族,卻也沒有發現相同或相似的住屋建築,反而保存數量不算少的木造住屋建築。這些住屋有些仍然有人居住,且部分主體已改建成磚瓦或鋼筋水泥屋,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同時擁有閩式木造建築工法與日式木造建築工法。換言之,撒奇萊雅族自身發展的的傳統住屋已經轉化。
住屋的建築型態
上述撒奇萊雅族住屋的主屋部分為三開間的規模,入口面向東邊,中間為客廳,左右側房是臥室,入口開在廳的正立面中間,廚房是在主屋的左側邊。屋身為木構之穿斗式結構,前廊有出檐。屋頂有的改為鐵皮亦有保留日式建築的鬼瓦。主屋部分早期為木板牆面,檻牆之上的牆面及山牆面則是雨淋板的做法,部分因整修關係,改為空心磚或水泥紅磚材質,門口保有板門、福州門、檻牆的作法。
客廳角落的牆上,會釘一個高約120-150公分高的板子,板子上放置水杯,即是此戶所祭祀的神靈,一般用餐前,屋主須進行祭祀。若屋子需要進行修繕或重建時,會請巫覡(mapalaway)進行祝禱後移出、放置其他地點安置,俟屋子完成工程後,再移至屋內原來的位置安放。
房舍的建築,以人體作為衡量的依據,以施作者的雙臂平攤之長度作為單位,族語稱為vacal,主建築房子以3個vacal作為基準(一個vacal約10台尺),不超過4個vacal。房舍門口一律開向太陽升起之處(即東方sawali)。
房舍前方設有一前庭,可曝曬作物或是飬養動物,房舍的排列,以面向太陽升起之處,成一直線排列,聯絡道路分列於房舍的左右側,以往並無廁所,日治後期才於家屋前前庭側邊設置。
撒奇萊雅族工匠或屋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建築或修繕住屋工法。早期是學習而來的閩式建築工法,之後加上類同阿美族的黃籐茅草綑綁工法,日治時則學習到日式木造住屋建築工法。
【圖1】撒奇萊雅族住屋平面圖。(陳俊男提供)
【圖2】馬立雲部落木造住屋之結構。(陳俊男拍攝,2008年)
【圖3】族人木造住屋與改建後之住屋並存。(陳俊男拍攝,2008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