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本文中的「傳統服飾」是當今Pangcah/Amis所稱的「Losid祭儀服飾」,因「Losid祭儀服飾」是由「傳統日常服」所演變而來。
傳統日常服裝為方形剪裁,以織布剪裁縫製,而在布疋進入部落後維持方衣特色,以遮蔽身體為主,女性遮蔽胸腹、腰臀、雙臂、大小腿;男性則遮蔽臀到大腿。方形布料使用在如頭巾(纏繞頭髮盤髮),或方形剪裁的上衣、袖套、背心、片裙、女用綁腿布等。織布材質為苧麻色原色或薯榔染製的織布,購買布疋則是布料原色、黑色或深色的布料為主。過去織布工序耗時、布料取得不易,方形剪裁能盡用材料不浪費,且不受身形變化,也因此其形式延伸到Losid祭儀服飾。
現今維持方形剪裁的Losid祭儀服飾配件常見的有女性的片裙、胸巾、綁腿布、方形配袋;男性的頭巾、腰帶、片褲、片裙,及極少見遮陰布。當代的祭儀服飾的變化在西式剪裁進入後有極大的影響。
相較於傳統服飾重視遮蔽功能,當代祭儀服飾著重視覺的美感及顯示年齡層身分,主要以合身剪裁顯現身形體態,凸顯女性樂舞身體律動;另以方便穿脫,將單件合併縫製成套件,減少穿戴程序及繁複層次為目標。這樣的服飾穿戴價值觀的改變,仍持續改變部落的服飾。
無論是方形常服或Losid祭儀服飾,都由家中母性長輩所製作或準備,而Losid祭儀服飾上的圖樣、符號或配色等,因手縫手繡而有同一家人有共同符號、同時製作有共同材料及配色的特色,著重於來自媽媽或母性長輩的心意。
阿美族最早期服飾以樹皮為主要材料,其後自製布疋以地織機織布為主,材料為種植在部落周邊的苧麻,從採集、去皮刮絲、捻線等工序製成線後再織成長形布片縫製成衣,質地柔軟輕薄。因布料發展多樣,現今部落從太子龍、尼龍布等注重硬挺不皺的常用布料,開始出現透氣、輕薄、不易褪色等特質,也是隨著時代改變的價值選擇。
男性頭飾多為鳥類羽毛如大冠鳩、藍腹鷴、雉雞等,顯示有狩獵鳥類的能力;頸飾有車磲貝、牛骨或台灣玉,是有漁獵或經濟地等的象徵。女性頭飾則有白色的鵝毛、兔毛或家屋周邊可以取得的花朵或植物。
配件多半使用瑪瑙、玻璃珠、金屬、錢幣等。與不同時代的殖民環境及以物易物等關係,配件上的配飾也有時代的紀錄,如過去以日本錢幣鑲嵌在服飾上象徵個人地位,項鍊有瑪瑙、玻璃珠等有家族與外族往來交換的經驗表現財富特徵等,都有顯著在於彰顯個人及家族能力的特質。
個別物件介紹
本文將阿美族「Losid祭儀服飾」以個別物件作為介紹說明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Pangcah/Amis阿美族的群落分布廣,歷史文化脈絡、部落族人遷徙、自然環境條件不同,所以「Losid祭儀服飾」的變化多元。以三個部落男子服飾的差異為例:
1. 南勢群阿美族男子服飾(花蓮吉安區部落,參見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南勢阿美男子服飾)特徵:白色藍腹鷴羽冠、多使用毛線作為墜飾、紅色底藍色綠色配色。
2. 馬太鞍部落男子服飾(花蓮光復馬太鞍部落,參見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馬太鞍部落男子服飾)特徵:白色羽毛後端綁白色細布、五片裙長度至腳踝藍、白、紅配色。
3. 馬蘭部落(台東馬蘭部落,參見國家文化記憶庫:臺東縣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特徵:深藍色短版長上衣、十字繡配袋、桃紅色織布腰帶及針繡片裙。
第二,各部落「Losid祭儀服飾」是當下「部落自主」部落內組織集體決策,包含了男子年齡階級的年齡辨識、階級功能角色的服飾特徵等,在不同年代服飾單品的組合、顏色等都可能會有變化;第三,現下社會環境的美感交流也會影響「Losid祭儀服飾」的改變,如部落材質的變化、服飾及配件顏色潮流、穿戴便利等。
有鑑於此,在「Losid祭儀服飾」上的單品介紹會偏重於意義、形式、剪裁及功能等文化內容,整體的「Losid祭儀服飾」還是要回到各部落祭典時由部落族人自己說明其服飾內涵才符合各部落的歷史文化內容,本篇以引用受訪者說明帶入各部落族人的詮釋觀點,我認為「Losid祭儀服飾」即部落儀式視覺表徵之一,應回歸各部落為單位,才能具體與儀式活動連結其物質與非物質的關鍵意義。
女用上衣
花蓮區傳統老照片上的女用上衣多為布料材質的長袖早期是黑色或深色,1960年代花蓮阿美文化村發展之後,才開始整套使用紅色並改為短袖。上衣不論長短或紅黑袖口及上衣下擺10-15公分會有條紋彎邊紋樣,上衣長度到腹部。上衣下擺兩端留有布條,以環繞腹部後在正面綁結的方式穿上。現在祭典女性所著之上衣,仍維持兩襟縫有布條,讓衣服能夠兩半緊繫在身上。
據說,紅色毛線剛進入部落時,主要用在裝飾性配件上,表現社會地位跟財富。所以有可能最先出現在女性服飾中的紅色,應該是頭飾。而女性的紅色胸巾也是荷蘭人進入部落後的明顯特徵。
【圖1】傳統服飾上使用織布剪裁成衣的做法為布料摺疊剪裁後展開。(Tipus繪製)
【圖2】現代服飾剪裁著重身形會有折線裁縫。(Tipus繪製)
【圖3】花蓮地區女用長袖上衣。(Tipus繪製)
台東區的女用上衣現在多為現成布料材質,早期為織布。由於織布寬幅有限,剪裁多為方形片布,對折後剪裁手臂、側身及正面或背面後縫為一體,剩餘布料作為門襟、領口、布釦;或以兩片方布於背面縫為一體。剪裁方式看製作者的習慣,通常與織布寬幅有關,所以上衣多為短版至胸下。
台東地區祭儀服飾與漢人服飾相似,與早期漢人進入部落有關。布料經過航海時期漢人進入台灣後由港口附近開始擴散,服飾即使用交易來的布料製作,但仍維持短版形式長度到胸下,且都為長袖上衣。
上衣各部落各有規定的顏色,如長光部落為白色、膽曼部落為藍色、宜灣部落為黑色,以上部落男女服飾顏色一致;馬蘭部落男性長輩著上衣為天空藍、女性長輩為黑色,但門襟與袖口為天空藍。
【圖4】傳統服飾為一塊布上下左右折疊後剪裁,正面開襟而成,並於領口特別縫邊或加強。(Tipus繪製)
【圖5】台東地區女用長袖上衣,正面繡有縫扣,有些部落短版胸下緣。(Tipus繪製)
胸巾
胸巾為花蓮區的服飾配件。由於女性上衣以衣襬下的兩條細帶綁在身上,胸前有皺摺而可能曝光,所以再穿上胸巾之後就可以遮擋隙縫增加安全感。過去多用在外出拜訪或正是場合上。
上衣會統一開左襟,但被胸巾擋住了就不會看到開襟的方向。胸巾早期也是以織布製成,且苧麻織布胸巾比現今的長許多,幾乎都到膝蓋左右,所以會有四條布條繫在身上,布的面積也可以包裹上下半身。「早期女性上廁所,是將兩片裙稍微往上拉,微蹲讓片裙可以敞開,也不致曝光。」現在的胸巾除了遮蔽胸部之外,也多以裝飾為目的。過去曾裝飾有日幣,象徵財富跟地位,現代則以壓克力亮片、珠繡、塑膠花片取代;胸巾下擺也會有流蘇感的裝飾,讓祭儀樂舞時有律動感。
胸巾在各部落間的配戴方式都一致、斜綁於胸前,但Kiwit奇美部落是垂直水平的在正面,且胸巾綁線固定是螢光綠及綠色。在上半身的服飾穿戴層次上,胸巾會是在最外層。
【圖6】長至膝蓋的胸巾(左)有4條繫繩,短胸巾(右)有2條繫繩。(Tipus繪製)
圍裙
常見台東地區(不含Ciwkangan長光部落一帶)女性的片裙外,還會著一件螢光綠色有明顯皺摺設計、下擺有白色花邊布的片裙,只包覆正面,並與硬挺的桃紅色腰帶、飄逸感的黃色腰帶縫在一起。而早期老照片的腰帶則是藍底白紋或藍底白小花紋的樣式,應是當時流行使用的日本布。現今使用的螢光綠,應是某一年觀光活動統一後的結果。在Ciwkangan長光部落以北就較無穿著圍裙,推測應該與當時日本人接觸的路徑有關。日本花布從台東市沿海線一帶,由南到北至長光就不再看見。
因台東地區女生片裙為兩片裙,在穿著時也必須將兩腿打開,留有餘裕方便行動與上廁所,圍裙的目的即是遮蔽身體,防止在行動中的隙縫身體露出。與早期花蓮阿美族款的長胸巾有同樣的目的。
在老照片上面看到圍裙皺摺的形式是非常有可能受漢族馬面裙的影響,片裙側邊的花布則是日本花布。所以台東女子裙式受日本、漢族猜測是交互影響的結果。
【圖7】台東地區女性穿著的圍裙。(Tipus繪製)
女用片裙
花蓮地區女性片裙總共有三片方布,最外面的片裙開左側。最內片裙是三片中最大的,只有最外層片裙則有圖樣。圖樣以線條為主,線條集中在開左側邊緣及裙擺邊緣10-15公分。早期最常使用白線直接繡上當裝飾,現今多用工藝用品店材料的現成的彎邊或直邊布條。
片裙早期為黑色,受阿美文化村的影響外層片裙改為黑色基底、紅色大面積、白色或螢光邊材裝飾,大致顏色不超過6種。紅色布面積使用的變化可以猜測是從胸巾、上衣最後才是片裙,而且是三片裙的外片裙。
早期身體不能外露,片裙長度到小腿上,與綁腿布重疊;現代少女喜好的短片裙只到膝蓋。
【圖8】花蓮地區三片裙的結構,有些會做不同的長度表現層次,左:內層裙、中:中層裙、右:外層裙。(Tipus繪製)
【圖9】花蓮地區三片裙的結構穿搭時的樣子。(Tipus繪製)
台東地區的女性兩片裙,底色為黑,先在身體的左邊穿上內片裙,再穿外片裙(右),兩片裙交疊後開襟在前中,裙頭會有布條腰帶可綁在左側身上。兩片裙為方形布片,兩片布兩側都有藍底白花紋的花布作為裝飾,外片裙有明顯的刺繡圖樣。刺繡的圖樣與家族族譜有關係,所以每一個家族的圖紋、記號都有所不同。
【圖10】方形的台東女用內層片裙。(Tipus繪製)
【圖11】方形的台東女用外層片裙。(Tipus繪製)
綁腿布
綁腿布不分花東都會穿著,傳統農耕時期女性平時工作時用以護腳。
花蓮地區的女性綁腿布以黑色布為基底、白色布纏繞小腿約3圈,再以綠色三股線綁在小腿的上方外側並打結。早期黑白布是分開,現今因穿戴方便,黑白布會縫在一起分為左右腳。綁腿布上面有的會繡有小鈴鐺,據說是Sikawasay祭師才會縫上,各部落說法不一。白色布纏繞後,雙腿視覺上呈現V形,雖也有水平的樣式,不過現今都皆以V形為主。
Falangaw馬蘭部落的綁腿布稱tapad,跟男性片褲同字,其功能也是護腿為主,但樣式則與男性片褲相同,以多色拼布的方式拼成,在東海岸線的部落也會看見有這樣的護腳布形式。
成功鎮以北的女性綁腿布是黑白款,是由花蓮地區蔓延至台東;而成功以南則是黑白款、拼布款跳點式出現,這個現象與部落或氏族遷徙、文化影響或部落決策等因素有關。
【圖12】花蓮地區女性綁腿布。(Tipus繪製)
【圖13】台東地區女性綁腿布。(Tipus繪製)
男用長袖短上衣
台東地區的男用上衣形制與女用上衣相同,為布料製成的、長度至胸下的長袖短上衣。花蓮地區富里鄉吉拉米代部落與台東都蘭部落服飾類似的男子服飾,也是因為族人從都蘭遷徙至吉拉米代。除部落遷徙脈絡的部落外,花蓮區大多都未見此款式。
【圖14】上衣剪裁證的形式之一。(Tipus繪製)
【圖15】台東地區男子長袖短上衣。(Tipus繪製)
袖套
南勢阿美族袖套多出現在老照片的男性身上,相關文獻則提到女性也會加上袖套以保暖。台東地區傳統服飾因穿著長袖則未見袖套。
早期為織布材質,袖套的寬幅至少30公分,長度(雙臂展開)為身高,以短邊對折縫至腋下,通常在手臂有個深色一圈環繞的圖案,目前不確定用意。南勢阿美族袖套跟太魯閣族的袖套雷同,不確定有沒有文化或物件上的交流。從袖套古文物可大致猜測,深色一圈的圖案是手臂的長度,其後則不縫,讓手臂穿套。袖套通常在冬天穿戴,有禦寒的功能。根據文獻紀錄,袖套分為2種,一種是日常工作時穿,另一種則是外搭長衣,作為正式禮服。
【圖16】花蓮地區袖套。(Tipus繪製)
背心
花蓮地區阿美族比較常見背心都是織布材質,也有樹皮布製成的。
背心分成工作用或祭儀用,港口部落工作用的背心通常長度到膝蓋,才能保護身體,整件寬幅約80-100公分,由兩片織布所拼接而成。於背心背後兩片布手縫合一,正面開敞不縫,留腋下得穿手臂的位置亦不縫(約30公分)。跨過腋下,將兩片布一樣手縫合一到下擺。
織布背心過去是苧麻材質,紋路常見山形紋或平織紋,靠近下擺處10-20公分會改以夾織以穩固強化。通常工作用背心不會做流蘇,祭儀使用有美觀跟擺動的需求,就會將線編為流蘇。織布背心為經典常服,每天工作都會使用,據說不會特別洗滌,所以古照片上面會看得見使用的污漬跟痕跡。背心與袖套搭配,則為冬天的常服。
早期織麻布是女性的工作,女性會織給女婿穿,期許他能勤勞。
祭儀穿的背心會比工作用的背心稍短,現金常見長度到大腿中間,且通常只有部落男性耆老顧問才會穿(青年不著),並有毛線流蘇形式。背心上會看見白色織布與紅色織布的結合,或有搭配毛線的形式。毛線據說在荷蘭時期以帶入花蓮北部的部落,並象徵社會地位、財富,紅色織布的線材或許也是荷蘭時期帶來的材料。
【圖17】上為袖套、下為背心。(Tipus繪製)
【圖18】織布背心由兩片織布縫製(背後、腋下兩側)而成。(Tipus繪製)
【圖19】花蓮北區毛線式的背心多為耆老穿著。(Tipus繪製)
台東區未見在祭儀穿著背心,但文獻和都蘭部落沈太木的樹皮作品中,都有樹皮布背心的形制,推測在與漢族接觸之前,背心應該也是主要上衣款式。
外披巾
外披巾常見於花蓮區的南勢群,是以斜綁在肩膀與腋下的織布方形片布,寬約40-60公分、長約120-150公分,穿著時會遮蓋到膝蓋或小腿。片布上縫有毛線,不確定黑白老照片的顏色,但目前常見的是紅色毛線。
外披巾跟紅色背心一樣為部落男性耆老顧問穿著。外披巾的功能通常為保暖用,也有袖套搭配外披巾的穿著方式。袖套、背心、外披巾為花蓮區阿美族男性長輩主要的穿著單品,看個人需求自由穿搭,青年則在祭典為裸上半身的形式,少見上衣。
外披巾的材質在過去可能是樹皮或者與鄰近狩獵族群交換而得的獸皮,再繡上一整片流蘇感的毛線。現今所看到的外披巾大多是黑色方布再縫上毛線,從胸前到大腿膝蓋整體包覆。
現今祭典時若著紅色毛線背心,就不會再著外披巾了。
【圖20】花蓮地區縫有紅色毛線的外披巾。(Tipus繪製)
男用片裙
花蓮及台東都有黑色片裙,但南北長短不同。
片裙不分地區都為向左側開,片裙上會以與片裙拼接的白色腰帶或線布綑綁至腰部。花蓮地區片裙外會以布片腰帶與毛線腰帶搭配;台東地區則常以織布腰帶搭配。男性內片裙各部落形式不同,花蓮地區長度多至膝蓋,並搭配片褲、外片裙;台東地區黑色男子片裙長度到大腿中間。
花蓮地區黑色男子片裙的紋路為線性條紋,或有珠繡、線條縫繡圖案並以線性排列為主,可能代表河流、部落領地邊界、特有植物或洪水神話等。這些圖樣都集中在片裙的中段,穿在身上時位在臀部,祭典時會從背後看到明顯的圖樣。各地部落男子片裙的圖樣會有集體共識的圖紋架構,再有各家族的特色紋路。從背面就可以看到內片裙的樣式,辨識哪一個家族的小孩。
在祭儀樂舞時顯露腿部是傳統挑選夫婿的關鍵,是男子身體健康、勤勞與否的主要象徵。男子片裙扮演重要角色。Fata’an馬太鞍部落的男子片裙穿著時,必須要穿斜斜的,從後面看是右邊往左下斜,才能展現大腿肌肉。
【圖21】花蓮地區男子片裙。(Tipus繪製)
台東地區的黑色男子片裙紋路為刺繡花紋。在整齊劃一中也會有單一的細節美感。台東地區片裙刺繡花樣由各家製作者(通常是家族長輩)設計,通常會以整體家族為單位設計圖樣,但是還是會標注小記號作為分辨。台東地區內片裙的角落刺繡的花朵都特別大顆,通常為藤蔓類,中間每朵手繡花朵的顏色也會各有不同,整片片裙主要花朵形式雷同,但其間各花朵會有細節變化,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現在手繡片裙的背面或許已用襯布蓋住,看不到針路;電繡的繡紋也已經有制式化的圖樣,看不到路的片裙,在集體共識裡的形制、顏色是一致的,而跨部落間購買相同電繡符碼的單品,或多或少都遺漏了一些個人、家族及部落特色了。
台東地區只有在東河以南如馬蘭部落、都蘭部落等的長輩才能以片裙搭配片褲,與花蓮有明顯的搭配差異。
【圖22】台東地區黑色男子片裙。(Tipus繪製)
片褲
根據少數老照片推測,花蓮中區部落與花蓮海線的片褲應為深色,之後一樣受到阿美文化村的影響改為紅色片褲。以毛線綴點片褲在膝蓋以下的形式僅使用於花蓮市、吉安、壽豐、部分鳳林等南勢阿美群。花蓮北區與中區的片褲,於腳踝都不會綁得緊,穿著在身上的片褲線條會較為方形。
台東地區海線及花蓮南區(瑞穗、玉里、富里)的男性片褲,則多為彩虹片褲(至少4色以上)。彩虹片褲沒有毛線,但有些部落的男性片褲兩側則有藍底白紋花布作為裝飾。台東海線成功以北青年著片褲,而台東東河鄉以南及台東市Falangaw馬蘭部落,青年則只著片裙,片褲為男性長輩及顧問所穿。不著片褲的青年腿部肌肉線條明顯,象徵健康及強壯。不過當代婚宴期間,也有新郎同時著片裙及片褲,顯現在特殊場合中,片褲也有其正式的象徵意義。
台東片褲在臀部與大腿會做得稍微寬鬆,於腳踝綁緊,穿在身上的片褲會呈現上寬下窄的型態。
南北不同的片褲穿著型態(北部方形、南部倒錐形)除了紅片褲及彩虹片褲的差別外,其剪裁形式及功能大同小異,皆為兩塊布組成,兩塊布的一端與腰部連接,另一端為兩條褲管布,下端連帶子以綁住腿部,遮前方,後半部敞開。
另外,黑白老照片中,東海岸沿線、花蓮玉里以南、到台東市男子皆著彩虹片褲搭配織布腰帶,由此可猜測更早期「彩虹片褲」為「織布」款,片褲早期是以編織為主,由於現成布引進台東後,改採「拼布形式的彩虹片褲」,僅留「織布腰帶」。此外,因為早期布料購買有限,同款布料會裁為條狀,拼接為片褲,同家族的製作者,在製作多件片褲時就會互相搭配使用,而成為同一家族款式。據說,現今家族製作族服者,會拼接既有布料,以片褲使用的布料顏色搭配、用色比例、裝飾細節(如線材)等部分,就可以觀察是否為同一個家族的男性。
在現今布料取得便利,會製作族服的人越少,向工藝師購買或訂製的現況增加,若無特別要求,同一家工藝師的彩虹片褲就會幾乎一致,1970-1980年代間講求統一整齊的美感口號或樂舞表演講究整齊劃一等目的,也會影響部落中祭典服飾的樣式,而致變化性漸少,家族間、群體間的差異及獨特性也會越來越少見。
【圖23】男子片褲膝蓋與腳踝有綁帶。(Tipus繪製)
【圖24】花蓮北區多使用毛線綴裝飾於膝蓋下位置。(Tipus繪製)
【圖25】有多種顏色的片褲款式多出現在花蓮193線區的部落。(Tipus繪製)
【圖26】片褲上緣腰部的顏色也是由多色片布縫製而成。(Tipus繪製)
外片裙(多片裙)
花蓮北區外片裙指的是有小片布組合縫製的樣式目前有5-20片不等,皆有綁帶環繞到整個腰部,長度到膝蓋。原為一層,現今有兩層,所以片數會比較多。過去通常以白色布料為底布,綴有紅色毛線。台東區不見外片裙款式,如都蘭部落青年著片裙耆老著片褲、但膽曼部落則是青年有著片褲。
花蓮中區外片裙皆以5片為主,Fata’an馬太鞍部落到腳踝、Fakong貓公部落則是到小腿(7分),都是有各自特別的部落使用顏色,Fata’an馬太鞍部落的5片裙中間天空藍,依序是白色,最外側的兩片是紅色。Fakong貓公部落的5片裙就會是中間桃紅、依序銘黃、最外側是綠色。
【圖27】花蓮北區外片裙早期五片,現今至少為顯層次多10片以上。(Tipus繪製)
【圖28】花蓮中區外片裙。(Tipus繪製)
佩袋
花蓮區的佩袋的袋體多以方形為主,台東海線至台東市則以船形為主。因為傳統常服沒有口袋,為方便攜物而有佩袋。佩袋主要是斜背在肩上,用來裝隨身小物,,聽長輩說以前出門去以裝檳榔為多,所以也稱檳榔袋。男女皆可使用。
方形的佩袋最早期由動物皮、樹皮等縫製而成,有布料後就以現成布,大多是黑色為主的兩個方袋。裝飾有毛線流蘇、小毛線球,及在背帶上縫錢幣,都是為了要彰顯身分地位。現今為了個人美觀及祭儀樂舞律動感,而搭配多色塑膠珠鍊及細線流蘇。
船形佩袋大多是以十字繡縫製而成的,常見的有八角星(或稱八角花),早期線材配色多以黑、紫、褐、橘、深藍或深綠為主;現今因線材取得便利,會有螢光綠、螢光粉、螢光橘、天空藍等繽紛的色系。另外,船形佩袋在Falangaw馬蘭部落也有以布料拼接而成十字繡或珠繡裝飾的款式。
方形佩袋與船形佩袋都可以將袋體與背帶分開。袋體兩端會有小扣環,背帶則縫有布釦或鈕扣,讓袋體跟背帶可以扣在一起。也因此能看見方形拼布、船形十字繡袋體,與織布背帶、十字繡背帶、金屬背帶交互搭配的狀況。
【圖29】方形配袋。(Tipus繪製)
【圖30】船形配袋。(Tipus繪製)
腰帶
布腰帶通常為白色,約15公分左右,男性通常都跟片褲、片裙車縫在一起;女性則是與片裙車縫在一起。腰帶的長度多為綑綁包覆在腹部約2-3圈的長度。花蓮地區除了車縫在片褲片裙外的腰帶外,還會有2條以三股毛線編製的腰帶,兩端為流蘇,各綑綁在纏繞布腰帶一圈,但不一定有。
以Makotaay港口部落為例,男子片褲腰帶綁在腰部,另外還會多纏繞一條顏色鮮豔的腰帶(現今多白色腰帶)於腹部3圈,長度約200公分,沒有毛線腰帶。Fata’an馬太鞍部落的五片裙上也與白布腰帶車縫在一起,環繞腹部兩圈後綁結在腹部中間,亦沒有毛線腰帶。現今所看到布腰帶的材質都具有彈性,纏繞在身上有伸縮的功能較舒適,但厚薄度不一。
台東地區海岸部落到台東的Falangaw馬蘭部落的女生腰帶,是與片裙、圍裙縫在一起,圍裙上的桃紅色是硬挺的厚布料,在身體的正面看起來很有精神;而兩側的銘黃色腰帶則是彈性布料;男生腰帶從成功鎮以南則是織布腰帶,長度約200公分,纏繞在腹部到腰部約15公分,並會預留在身體兩側垂墜。
腰帶的另外一個功能說法是如「止饑帶」,因工作時纏繞腰帶在腹部,可以將胃縮小、比較不容易飢餓。海岸線到台東市的織布腰帶讓下半身從視覺來看長了許多,看起來腿比較修長。
【圖31】布腰帶。(Tipus繪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