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9
名稱
  • M
    《台湾考古民族誌》(台灣考古民族誌)
  • I
    阿美族Taywan kokok minsyosi
  • H
    台灣考古民族誌 Thòi-vân-kháu-kú-mìn-chhu̍k-chṳ
  • T
    台灣 Tâi-uân
    考古民 Khó-kóo
    俗誌 Bîn-sio̍k-tsì
  • J
    台湾 たいわん
    考古 こうこ
    民族誌 みんぞくし
  • E
    Taiwan Archaeology and Folklore Journal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台湾考古民族誌》(台灣考古民族誌)


國分直一,《台湾考古民族誌》(台灣考古民族誌),東京:慶友社,1981年。

成書背景與全書章節概述

本書是以作者所主張的「民族考古學」(與1970年代以降,歐美為中心所展開的新考古學Neoarcheology中的民族考古學有些微的差異)為核心的考古學論文集。這也是一部提出將台灣史前遺址的發掘調查,和台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研究相互結合的「南島考古學」概念的著作。第一章是台灣考古學總論的探討,第二章是台灣的遺址和出土遺物的解說,第三章是以台灣的石器、陶器為中心的文物研究,第四章是華南的史前學以及台灣民族資料的探討,第五章是台灣民族誌的記述,第六章是前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陳奇祿繪製素描、國分直一解說的《台湾原住民族工芸図譜》。

作者在第二次大戰前於台灣從事研究,戰後則主要在日本活動。其研究對象包含日本的東海地域,探究日本列島的文化起源,東亞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探究。作者不只關注考古學,對台灣庶民文化也寄予關心,曾和金關丈夫、池田敏雄等創辦《民俗台灣》。

本書試圖藉由考古學資料,闡明台灣的文化史,並由當代民族資料來探討歷史的連續性。有關台灣史前文化的來歷這一最關鍵的問題,第四章中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其可能源自中國華南、來自中國華南文化的移入。然後受到資料的限制,本書並沒有對此進一步討論。第二章中,對於處於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澎湖諸島的調查結果可說是意義重大。澎湖諸島盛產的橄欖石玄武岩多用來製成石器,並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這證明了兩地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宋代瓷器的發現,證實在歷史時代中至少存在與大陸的交流。因此,在釐清出土遺物年代的同時,有必要納入華南、澎湖諸島、台灣西部的視角,探討陶器的編年樣式與文物組成等等問題。

本書的重要性

本論文集出版40年後的現在,台灣考古遺址的發掘數量顯著增加,其中也包括能判定絕對年代的遺址。1980年代後半以來,基於語言學假說而認為台灣是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祖語的故地、支持南島語系集團從台灣擴散的研究不斷增加。2000年代以來,隨著從古代人骨中抽取DNA技術的發展,以台灣的資料為對象的研究正在增加。

國分對台灣文化移入模式的解釋,已經因為許多新的發現而被重新詮釋,成為需要被超越的先行研究。此外,儘管目前多數研究還屬於個別論述階段,但對原住民族舊社的考古學研究正在增加。這些研究未必聚焦於史前時代,卻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作為補足民族誌記錄以前,原住民族歷史的研究領域。

國分的著作內容表現了當時的學術水準,現今已有不少論點需要加以修正。然而,他從亞洲、原住民的視角來思考台灣考古學的精神,至今仍相當有意義。他所遺留的研究資料,目前收藏於台灣大學圖書館,成為獨一無二的數位研究典藏,已有多數內容在線上公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