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本はる菜,《山地のポスト・トライバルアート―台湾原住民せデックと技術復興の民族誌》(山地的後部落藝術──台灣賽德克族技藝復興的民族誌),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21年。
本書概述
本書是一部民族誌,以田野調查為基礎,記述賽德克族「編織」技術以及此技術在實際社會中運作的樣貌,並探討在原住民族文化復興與市場經濟商品化的脈絡下,「編織」如何在多樣人群間的複雜關係中實踐。本書也可視為是一部探討賽德克族「編織」技藝在社會生態學中定位的「技藝的生態誌」。作者透過持續而深入的田野調查,以編織與人際互動為軸線,呈現賽德克族當代生活中,女性透過日常編織的實踐,所累積的技能與知識。
全書章節概述
第1章為點出全文問題意識與目的、敘明先行研究的緒論。第二至五章依序是傳統的定點民族誌(第二章)、傳統的「編織」技術(第三章)、變遷中的「編織」技術(第四章)、回應變遷所進行的多點民族誌(multi-sited ethnography)(第五章)。最後進入總結與討論,並導向最終章。
原住民族在「原住民(族)運動」的過程中,再度檢視已衰微的傳統文化價值,並且復興傳統技藝,「編織」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同樣被視為殖民地經驗的「市場化」過程中,「編織」一方面不得不適應商品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彰顯民族主體性的工藝實踐。作者描繪承襲傳統技藝的編織者,以及往返於都市與部落之間、同時實踐文化傳承與創意發想的編織者。作者具象化了過去鮮少被描寫的多樣人際關係形式,並結合包含「編織」的原住民族技藝的歷史脈絡論述,呈現其嚴謹踏實的調查與分析結果。
本書的重要性
1980年代以來,文化人類學開始關注布料、服飾、時尚(fashion),相關的知識不斷累積。在與殖民地主義和西化等各式影響的交會下,服飾實踐產生變化;時尚非專屬於西方,從拉丁美洲、非洲、亞洲迅速大量地產出的衣飾,重新定義了生產與消費的概念。即使在原住民社會中,我們也不難理解,在衣著時尚的領域中,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不再是傳統以物理空間或地理位置劃分界線的形式,而是呈現為一種地方(local)和全球(global)交互作用的過程。
不只是賽德克族,台灣原住民族「編織」而成的服飾和時尚,也可以在上述的脈絡下進行討論。然而作者特別關注的,是「編織」本身的技術及其實踐。作者將賽德克的「編織」,描述為「無数の一致しない企図の集まり、その不安定な協働として展開している」(由無數不一致的企圖所構成的,一種不穩定的協作)。這種說明令人聯想到賽德克族與泰雅族社會組織中的gaya。透過gaya被捲入賽德克族生活世界的行動者,一旦涉入某些領域,可能引發對賽德克族民族邊界的重新思考。本書正是開啟這項未來課題的重要著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