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1
名稱
  • M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 I
    阿美族Makay
  • H
    馬偕 Mâ-hài
  • T
    Kai
  • J
    馬偕 ばかい
  • E
    George Leslie Mackay
族別
  • 41ATR 他族
分類
撰寫者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概述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出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年57。馬偕的父母為蘇格蘭高地人,原住在蘇格蘭北部撒德蘭郡,在1830年移居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Zorra),馬偕在此出生長大。因188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京斯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舊名Queen's College at Kingston)贈予神學博士學位,因此也被人稱為「偕博士」或「馬偕博士」。馬偕為對台灣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宣教師。

經歷

  1858年,14歲,馬偕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師範學校,隨後曾擔任過幾年的小學教師。1866年,22歲,進入多倫多大學神學部就讀,隔年轉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於1870年4月畢業,隨後回到加拿大多倫多長老教會所屬的傳道所工作。同年9月向加拿大長老教會提出擔任外國宣教師的申請,等候通知期間,赴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進修。1871年9月,27歲,馬偕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外國宣教師,派往亞洲,他從加拿大出發,途經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香港、汕頭、廈門,最後在1871年(同治10年)12月29日抵達台灣打狗(高雄),與英國長老教會在南部的宣教師李庥碰面後,決心前往北台灣設教。1872年(同治11年)3月9日抵達淡水後,馬偕在此建立教區,開啟往後的宣教工作。在這宣教30年的時間內,在北台灣陸續設立了圓窟教會、五股坑教會、雞籠教會、新港社教會、獅潭底教會、洲裡教會、三重埔教會、八里坌教會、大龍峒教會、錫口教會、三角湧教會、大科崁教會、枋橋頭教會等共超過60間的教會,傳教對象以漢人、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為主,而馬偕造訪噶瑪蘭地區就至少有26次,以打馬菸社為據點向平原各地傳教,共設立了35間教會,噶瑪蘭族人在當時北台灣的受洗信徒資料上,佔有相當高的比例。

  馬偕抵達台灣後,為了宣教而積極學習各地的語言、自編字典、拜訪各地鄉鎮、深入原住民部落,不僅與西部、北部和東部平原的平埔族群有頻繁的接觸,也曾造訪過深山的泰雅族及賽夏族,沿途行醫、傳教,記錄在地的風俗民情,努力克服居民的排斥與質疑,並致力培養台灣本地的傳道人。馬偕設立的淡水教會,可以說同時兼具禮拜、宣教、教育與醫療的功能。1873年(同治12年)2月,淡水教會首批受洗的5名教徒(嚴清華、吳益裕、王長水、林孽、林杯),成為馬偕在台灣傳教的重要助手,後續也訓練培育出22位門徒,為往後台灣的宣教工作立下基礎。

  1878年(光緒4年),34歲,馬偕與五股坑的本地女子張聰明女士結婚,婚後育有3個孩子。馬偕自來台宣教起始,就同步開始醫治病人,除了拔齲齒,也為患者做西醫的診療和施藥,透過治療患者之際傳福音。這個醫療宣教的舉動,讓基督教在當地被攻擊與受阻的機會大為減少,患者和信徒都增加了不少,民眾即便未信教,也因感謝馬偕的醫治而改變本來拒斥的態度。直至1878年,馬偕診治過2,916位患者,拔齲齒1,436位。隔年,馬偕接受了一位美國馬偕船長夫人的贈與,成立「淡水滬尾偕醫館」,為北台灣最早的西醫院,也是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

  1881年(光緒7年),37歲,馬偕第一次例假(1880-1881)結束,從加拿大帶回一筆奉獻金,用來興建「理學堂大書院」,作為培養傳道者的校舍及宿舍,因為這座書院的經費是來自於加拿大牛津郡教徒們的奉獻,故也以「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稱之。書院所提供的教育,不只是以《聖經》為主的神學教育,還包含了其他學科,如羅馬字、史地、理化、數學、動植物、地質、照相術、天文、醫學、解剖、藥物、系統神學、教會史、醫療實習等等。1883年(光緒9年),39歲,在加拿大長老會婦女國外宣導會的捐助下,也成立了「淡水女學堂」,隔年完工。淡水女學堂讓女子們接受閱讀、寫字、聖經歷史地理、教義問答等等課程,幫助她們未來能被派任到不同的傳道所發揮才能,為教會服務。女學堂一開始招募的成員,多為宜蘭噶瑪蘭36社的平埔族女子,為打馬菸社的領袖偕阿篤之女阿云所招募,使噶瑪蘭族女性成為當時台灣接受現代教育的先鋒。此女子學堂籌辦期間,馬偕的妻子張聰明女士也一同協助設立與教學。

  1893年(光緒19年)馬偕短暫的回到加拿大述職,並帶回500件珍藏的台灣收藏,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台灣的原住民族,包含許多噶瑪蘭族、泰雅、賽夏等族的珍貴文物,目前收藏於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在結束年休返台前夕(1895年,光緒21年),馬偕將台灣所見和研究資料交給在加拿大長老教會擔任牧師的好友麥唐納(James Alexander Macdonald)整編成書,出版為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Edinburgh: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1896),後來被譯為《台灣遙寄》、《台灣六記》、《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馬偕在台灣記事》等不同版本。

  1901年(明治34年)馬偕因喉癌離世,安葬埋骨於淡水,年57。

重要貢獻與影響

  馬偕除了是北台灣基督教信仰的重要開拓者,為台灣的基督教信仰奠下深厚的基礎之外,在教育、醫學、語言、文獻史料等層面,對台灣的影響與貢獻,是深遠並且多面向的。馬偕推動的教育雖是以神學為主,也以方便宣教拓展為最重要的考量而培養本地的傳道人,但這過程中,也帶入了西式教育的知識系統和世界觀,為台灣之後的科學、醫學的在地化建立基礎。馬偕對於教育的重視,也挑戰了當時台灣重男輕女的觀念,推動女子能夠同樣接受教育,對於當時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有所貢獻。

  馬偕在台灣最重要的觀察筆記From Far Formosa一書,以及他的日記、手稿等,內文除了紀錄了日常瑣碎的宣教工作外,也有探訪原住民部落、對台灣地形、地名、動植物等詳細的觀察和筆記。馬偕一生曾為傳教,探訪多個原住民聚落,足跡片及台灣北部、西部、東部,與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等)、阿美族、泰雅族、賽夏族接觸,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字和影像紀錄。在這些文獻當中,雖然仍有馬偕個人從基督宗教或西方人立場產生的偏見,或是對不同風俗信仰理解的偏誤,但仍是我們得以理解19世紀台灣以及原住民族的重要史料。馬偕過往在平埔族社會的深耕,也意外成為噶瑪蘭族、道卡斯族當代族群復振運動的重要符碼,足見其留下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
  • 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2000年。
  • 郭和烈,《馬偕傳:攏是為主基督》,台北:主流,2019年。
  • James. R. Rohrer,《青年馬偕:在台宣教的根柢》(鄭淳怡譯),台北:主流,2022年。
  • 劉璧榛,〈當臺灣原住民遇見馬偕—當代認同與祖靈信仰〉,收於《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 沈寂百年海外遺珍圖錄》(台北:順益博物館,2001年),頁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