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高平路3號(本校)。分校位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大安路87號。
學校位在親愛部落,萬大分校位在萬大社區。皆位於南投縣的東北方、濁水溪的上游,海拔約900公尺。學區包括泰雅族萬大群的親愛部落(Alang Sasi)、萬大部落(Alang Mrosan)、賽德克德鹿谷群的松林部落(Alang Pulan),皆位於親愛村。
「親愛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設的「萬大蕃童教育所(乙種)」。1933(昭和8年)衍生出「Inago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0月設台中縣,「萬大蕃童教育所」改名為「台中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學校」、「Inago蕃童教育所」改名為「台中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學校松林分部」。「松林分部」裁撤時間不詳。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親愛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86人,占總學生數89%,以賽德克族為主。
本校曾附設1個分校。1957年(民國46年)成立「台灣電力公司萬大發電廠附屬萬大分校」。原為台電員工子弟而設的學校,設有小學部6班,幼稚班2班。1987年(民國76年)改隸「親愛國小萬大分校」,幼稚園也因此裁撤。2005年(民國94年)教育部發布「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劃」,(本校)成立國幼班。2013年(民國102年)因應幼托整合政策,招收年齡下修至2歲以上至入國小前。本鄉鄉立托兒所停辦後,學校幼兒園接收其幼兒。改為附設幼兒園,並增設1班。
自2001年(民國90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小學每週開設一節「鄉土語言教學」,至2006年擴及1-6年級。2019年(民國108年)12年國教實施,原住民族語文課程增至每週兩節,2024年(民國113年)全面推動。2017年(民國106年),幼兒園ruk/kjiraw(老鷹)班開始沉浸式族語教學,2018年para/pada(山羌)班加入萬大泰雅語沉浸式教學。2021年(民國110年),ruk/kjiraw班改為德鹿谷賽德克語,para/pada班則維持萬大泰雅語,並同步推動國小沉浸式族語教學。
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愛樂弦樂團首次遠征維也納參加青少年弦樂競賽,榮獲青少年組演奏第一名。2019年(民國108年)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所第二屆臺灣特色學校教育的殊榮。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名均不詳。戰後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名單不全,已知有張棟材、陳承基、李紹倫、齊正凡、張業照、劉廷勃、陳子信、陳嗂、劉瑞章、何昌泰、李枝炎、陳耀、林振欽、洪龍夫、林鴻傑(代理)、游榮慶(代理)、曾世仰、謝正一、黃進昇、林慶有、周百崑、古秋鳳、郭木山、張秋娘、詹素娥。
本校規模,在初期(1925年,大正14年)有學生人數50名。1987年(民國76年)之前,萬大分校學生以平地人為主。發展至2024年(民國113年)有學生人數73名,開設班數12班,幼兒園有學生人數40名,開設班數2班,學生以泰雅族Plngawan(萬大群)、賽德克族Truku(德鹿谷群)為主。全校教職人員24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