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27
名稱
  • M
    蝦子
  • I
    阿美族aval、’afar
    泰雅族kbolung
    排灣族quzang
    魯凱族tarasuludru
    鄒族kos’oza
    賽夏族 ’oeson、katoes
    太魯閣族kbowlang
    撒奇萊雅族ulang
    賽德克族bolung
    拉阿魯哇族arisakai
    卡那卡那富族 ’arasakai
    布農族kakusung
  • T
    蝦仔 hê-á
  • J
    エビ
  • E
    Shrimp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蝦子


【科名】十足目(Decapod)

【型態特徵】

  蝦子外部形態延長,多半呈側扁或圓筒狀,由頭胸部與腹部組成。眼睛為帶柄的複眼;第一、二觸角皆具細長的觸角鞭,多數種類也具有發達的第二觸角鱗片,以利游泳時掌控平衡;大顎及小顎具有切斷和撕裂食物的功能;顎足用以協助攝食及呼吸,步足(胸足)是用以行走並抓取食物用,泳足則用來游泳移動。腹部也就是可食用蝦肉的部位,包括有6個體節和最後1個尾扇,尾扇由尾柄、尾肢組成。第1-5體節各附有1對泳足。

【生態習性】

  蝦體色可變,從黑色和棕色到明亮的顏色,如紅色、藍色、橙色、綠色。顏色通常與棲息地的背景顏色有關,甚至能配合環境快速改變顏色避敵。十足目動物對檢測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具有高度發達的感覺。

【棲地分布】

  台灣河域的淡水蝦約40餘種,依生態習性分為陸封型、降海型。陸封型淡水蝦科包括長臂蝦科(Palaemonidae)、匙指蝦科(Atyidae)。台灣約有三分之二的原生淡水蝦為兩側洄游型,其中長臂蝦科沼蝦屬成員除了粗糙沼蝦以外,全為兩側洄游,包含日本沼蝦、台灣沼蝦、羅氏沼蝦。棲地環境包含河口汽水域、下游緩流水域、中游湍瀨急流區、水庫湖埤濕地等。米蝦前兩對步足也呈前螯狀,螯的兩指內面凹陷,略呈匙狀,故名匙指蝦。匙指末端有刷狀叢毛,是刮食藻類的利器。淡水匙蝦包含擬多齒米蝦、黑殼蝦、大和藻蝦、水晶蝦等。擬多齒米蝦、草對蝦,也在台灣溪流中占有優勢。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aval

’afar

泰雅族

kbolung

排灣族

quzang

布農族

kakusung

卑南族

kuyan

魯凱族

tarasuludru

鄒族

kos’oza

賽夏族

katoes

’oeson

太魯閣族

kbowlang

撒奇萊雅族

uzang

賽德克族

bolung

拉阿魯哇族

arisakai

卡那卡那富族

ucucu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阿美語aval,語意「往後退的動物」,形容蝦子的尾巴很有力,可以往後彈跳。阿美語’afar,泛稱龍蝦、蝦蛄頭以外的所有蝦子。

  可煮、烤食。

卑南族

  卑南語kuyan,指溪蝦。

  可食燙、炒、做燒酒蝦食用。

鄒族

  鄒語kakusungu,指大的溪蝦;鄒語koa-soehʉpʉ,指群居在淺潭的小蝦。

  山美部落族人會將台灣蘆竹、水麻、長梗紫麻等植物,整把放溪中,使蝦子棲息於內再捕捉。

賽夏族

  賽夏語katoes,指非常小的蝦子,約1-2公分。

  通常以網子捕撈而不用蝦籠。傍晚或晚上時,用火把或手電筒在溪面上兆眠、到溪邊石頭縫捕撈。

太魯閣族

  捕捉時,可以蚯蚓、魚肉為餌釣取;或晚上於溪邊以小網捕撈;或於溪流中放置魚籠,並在魚籠前放置石塊、樹枝使蝦子順流而入籠中。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語uzang,通稱所有蝦子。撒奇萊雅語uzang no vayuh,語意「海裡的蝦」,包含龍蝦。

  捕捉時,可在竹編的蝦籠內放置誘餌捕捉;或在河中、湖邊草叢中,以手網、竹箕直接捕捉。靠海的部落(如水璉、磯崎部落)族人到海中捕龍蝦,不靠海的部落(如馬立雲部落)族人則補捉溪蝦。

  可烤、炒、煮食,也可生吃、醃漬。小蝦曬乾可做蝦皮。

賽德克族

  捕捉時,可將米糠、煮熟的地瓜攪和後火烤,放在蝦籠內,再將蝦籠置於小溪兩旁水勢平緩處誘捕。

  可煮食。捕獲量多時加鹽炒乾,日曬後儲存。

參考文獻: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動物篇》,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林振春等,《基隆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研發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教材:阿美族與潮間帶的故事》,基隆:基隆市教育處,2015年。
  • 浦忠勇,〈獵場是男人的身體──鄒族傳統狩獵及漁撈文化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2017年6月),頁1-42。
  • 何平合,〈自然界中各式各樣的蝦類-臺灣的甲殼類生物多樣性〉,《科學月刊》572期(2017年8月),頁6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