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方蟹科(Grapsidae)
【學名】Grapsus longitarsis
【別名】石蟹、長足方蟹
【型態特徵】
頭胸甲扁平呈圓方形,寬約3公分,側緣彎曲,表面具有顆粒狀突起,中央部分有1個彎曲的凹陷。步腳側扁且細長,表面有顆粒狀的突起,以第1對最短,第3對最長,前節的前半段和指節有剛毛。體色淡,頭胸甲呈黃棕色至淡黃綠色,具有許多黑褐色的細點與細線紋,螯指向指尖漸淡白,步腳亦呈黃棕色,具有許多黑色細點所聚集成的斑紋。
【生態習性】
第3對步腳特別長大,可在岩石上快步飛奔逃避敵害,也可以直行,遇危險時常有跳水或棄螯的自割行為。日夜不停的以岩表上的絲狀藻類為食。夜間會在潮池中蛻殼,因此常可在潮池中看到牠們的空殼。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各地岩礁海岸、消波塊、港口、堤防潮間帶。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malatpatan
palatpatan
【生活使用】
食用。具文化象徵意義。
雅美族
雅美語palatpatan,語意「腳長手長、勤勞」,是族人祈福的用語。
數量不多,捕捉機會少。
婦女懷孕或育嬰時,若男性在潮間帶採集時見到長趾方蟹,表示他的小孩能像長趾方蟹一樣手長腳長、勤勞、有精神、未來有好的發展、將來能娶到賢慧勤勞的另一半,是很好的祝福。老人到了一個年紀後,也會為自己捕捉長趾方蟹,祝福自己長壽。
東清部落族人在參加完喪禮後,會先到海邊捉長趾方蟹或白肋蜑螺再回家,以去穢氣。
可食,不分年齡、性別。各種螃蟹同盤時,是孕婦第一個食用的螃蟹。
【圖1】作者:陳育賢。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