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5
名稱
  • M
    疣粒團扇蟹
  • T
    疣粒團扇蟹 iû-lia̍p-thuân-sìnn-hē
  • J
    ツブイソオウギガニ
  • E
    Beaded rock crab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疣粒團扇蟹


【科名】團扇蟹科(Oziidae)

【學名】Ozius tuberculosus

【別名】暗團扇蟹

【型態特徵】

  頭胸甲呈橫卵形,前三分之二分區明顯,前額分為4個結節狀的突起,甲面和螯足均密生圓形的顆粒和很短的硬剛毛,螯腳掌部外側的顆粒較大。螯腳粗壯,左右不等大,大螯腳的可動指基部有一彎曲的大齒;小螯腳的鉗指彎曲,步腳的顆粒很細小。身體呈咖啡色、暗紫色志黑褐色,有些小個體有大片棕綠色的斑紋,螯腳的指尖及各附肢的關節顏色較淺,身體的顆粒和角膜有淡色的細點。

【生態習性】

  肉食性,棲息在珊瑚礁海岸的潮間帶至淺海裡的岩石下或石縫中。受到威脅時會裝死或展開雙螯威嚇。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宜蘭、恆春半島,以及蘭嶼等地,不常見。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kapzopzo

 

【生活使用】

食用。

雅美族

  雅美語kapzopzo,意指「外殼表面上的粒狀物」。

  可食用。

  在漁人部落屬於女性食用的蟹類,男性不能食用,因此蟹外殼有顆粒狀突起,如果吃了此蟹,據説皮膚會起雞皮疙瘩。東清部落、野銀部落族人認為只有老年人可以食用疣粒團扇蟹,但是,若家中年輕人擅長捉魚,則長輩也不會吃這種螃蟹。

【圖1】作者:陳育賢。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
  • 邵廣昭等,《雅美(達悟)族的海洋生物》,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Ozius tuberculosus Milne-Edwards, 1834」,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疣粒團扇蟹 Ozius tuberculosus」,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