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別名】白節仔、百節蛇、手巾蛇、銀環蛇
【型態特徵】
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70公分,全身僅單純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只有極少數個體的黑色環紋會變成淺棕色、破碎不完整,或環紋消失而呈現全身一致的棕黑色。卵生,於8-9月間交配後,可於春末至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5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潮濕的環境活動。屬於動作緩慢,性情溫馴的蛇類,可是劇烈的神經毒性卻能致人於死。夜行性,以蛙、蜥蜴、魚、鼠類、其他蛇類、蛇卵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以及金門、馬祖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malicangay
泰雅族
kaxa
排灣族
viniqu
布農族
lading
卑南族
retedr
魯凱族
thiathiw
賽夏族
kaSikibinbintoe’an
撒奇萊雅族
aulecen
賽德克族
quyu tkrangan
拉阿魯哇族
tupuku
【生活使用】
食用。
泰雅族
可食。
被雨傘節咬後會流血,但不會腫。
卑南族
卑南語retedr,語意「顏色一節一節」。
被雨傘節咬傷後,若不及時就醫會致命。
魯凱族
好茶部落有有很多。雨傘節是無用的。
【圖1】作者:李豐曉。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國際(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