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眼鏡蛇
  • I
    阿美族kakohkoh
    泰雅族kbiyun
    排灣族biyaqaqa a zepung
    魯凱族suabe
    賽夏族haeShaeS
    太魯閣族quyu shus
    賽德克族quyu tqbequq
    拉阿魯哇族tavavusu
    卡那卡那富族vi’i
  • T
    目鏡蛇 ba̍k-kiànn-tsuâ
  • J
    タイワンコブラ
  • E
    Chinese cobra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眼鏡蛇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學名】Naja atra

【別名】五毒蛇、飯匙倩、飯鏟頭、膨頸蛇

【型態特徵】

  為大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公尺,體背主要為黑色,其上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頸部的紋較寬而明顯。眼鏡蛇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卵生,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0公分。

【生態習性】

  偏好於山區或開墾地活動。屬神經毒,毒性強,個性易怒,攻擊性強。被激怒時,頭昂起且呈現前後扁平狀,以此形狀得飯匙倩之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鼠類為主食。雌蛇有護卵行爲。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以及馬祖。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kakohkoh(馬太安部落)

泰雅族

kbiyun

排灣族

biyaqaqa a zepung

卑南族

apap

魯凱族

suabe

賽夏族

haeShaeS

太魯閣族

quyu shus

撒奇萊雅族

kakuhkuh

賽德克族

quyu tqbequq

拉阿魯哇族

tavavusu

卡那卡那富族

vi'i

 

【生活使用】

食用。

泰雅族

  眼鏡蛇不常見。

卑南族

  卑南語apap,語意「會站起來攻擊人」。

  在普悠瑪部落數量很多。被咬傷後若不及時就醫會致命。

魯凱族

  魯凱語swabe,語意「哈氣」。

  無用。人被咬傷會死亡。

賽德克族

  戰後外省人來台,才有族人學吃蛇肉。

【圖1】作者:游崇瑋。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動物篇》,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溫佳芸,〈屏東縣霧台鄉西魯凱群的動物知識及利用〉(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Naja atra Cantor, 1842」,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眼鏡蛇 Naja atra」,2021年11月)。
  •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