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95
名稱
  • M
    龜殼花
  • I
    泰雅族klang
    排灣族qasi
    魯凱族thaliadrekay
    賽夏族 ’ibing
    賽德克族quyu pkagun
    拉阿魯哇族tamuhlahlusa
    卡那卡那富族vorakʉ
    布農族patuna
  • T
    龜殼花 ku-khak-hue
  • J
    タイワンハブ
  • E
    Brown-spotted pit viper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龜殼花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別名】烙鐵頭、原矛頭蝮

【型態特徵】

  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頭呈銳三角形,眼後有一細長的黑褐色縱帶。頭頂褐色且常有斑紋分布,身體黃棕色,其上有大型黑色斑塊,斑塊邊緣有黃色細紋。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明顯保護色作用。卵生,於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2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為主,晚上活動的龜殼花屬於攻擊性極強的蛇類,加上具有強烈的出血性毒,能致人於死。主要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以及龜山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

【原住民族語名】

泰雅族

klang

排灣族

qasi

布農族

patuna

卑南族

palrekapuk

魯凱族

thaliadrekay

賽夏族

’ibing

賽德克族

quyu pkagun

拉阿魯哇族

tamuhlahlusa

卡那卡那富族

vorakʉ

 【生活使用】

不使用。

泰雅族

  據說被龜殼花咬過的部位會出現類似龜殼花的花紋。

  以熊膽配水喝下,可以解龜殼花蛇毒。

卑南族

  卑南語palrekapuk,指龜殼花專門在乾枯草堆裡等待獵物。

魯凱族

  魯凱語thaliadrekay,指在很冷地方出沒的蛇。魯凱語drekay指較冷的、海拔較高的地方。

賽夏族

  龜殼花會追蹤老鼠追到屋內,因此常在床底下、廚房角落發現。

  族人若上山發現毒蛇,為了安全都會將毒蛇打死後掛在樹枝上,讓大冠鷲或貓頭鷹叼走、吃掉。若不掛到樹上,蛇腐爛後的骨頭可能會刺傷族人的腳。

邵族

  以臭杏(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及山芙蓉(Hibiscus taiwanensis)搗敷,可以解龜殼花蛇毒。

【圖1】作者:游崇瑋。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動物篇》,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溫佳芸,〈屏東縣霧台鄉西魯凱群的動物知識及利用〉(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 1839)」,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龜殼花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2021年11月)。
  •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