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3
名稱
  • M
    頭斑刺尾鯛
  • T
    頭斑刺尾鯛 thâu-pan-tshiah-bué-tiau
  • J
    イレズミニザ
  • E
    White-freckled surgeonfish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頭斑刺尾鯛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maculiceps

【別名】黑帶倒吊、斑頭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約25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體橄欖綠至暗褐色,具許多藍灰色不規則的波狀縱線,頭部及頸部則散布許多暗橙色班點;胸鰭上方具一橢圓形黑斑。背鰭及臀鰭褐色,尾鰭黑褐色;胸鰭暗色,末端黃色;尾棘則為淡色。

【生態習性】

  以藻類為食,日行性。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潟湖、礁區,棲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幼魚則於水表層至水深3公尺處活動。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北部、東部、南部,以及綠島、蘭嶼。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angsa

angsa do teylaod

 

【生活使用】

食用。

雅美族

  雅美語angsa do teylaod,angsa語意「腥臭」,teylaod語意「深水域」。

  腥味重。屬於不很好的魚,不可單獨作為禮物,必須再加上幾條好魚乾,才夠禮貌。

  東清、漁人部落屬於男性老人吃的魚,年輕人是不能食用的。

  女性不能食用。

【圖1】作者:Mark Rosenstein。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國際(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iNaturalist

參考文獻:
  • 邵廣昭等,《雅美(達悟)族的海洋生物》,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Acanthurus maculiceps (Ahl, 1923)」,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頭斑刺尾鯛 Acanthurus maculiceps」,2021年11月)。
  • 邵廣昭,「台灣魚類資料庫」(「頭斑刺尾鯛」,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