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鯉科(Cyprinidae)
【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別名】石斑、石賓、秋斑、台灣光唇魚
【型態特徵】
成魚體長約10-15公分,大者可達20公分。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有鬚2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背鰭、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生態習性】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湍急、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成魚白天較常躲藏於石縫之中,夜間才出來覓食。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普遍分布於本島西部各河川,目前東部河川已有人為移入之島內外來種族群。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fotingni^
kiteng
kohcalay
panay
泰雅族
mkux
tlina
魯凱族
pacasane
鄒族
ciou
czou
賽夏族
kaping
賽德克族
qcurux bbungu
拉阿魯哇族
ci'au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可食,與內臟一同煮食,因族人認為內臟有補身療效。魚卵有毒,食後易嘔吐、下痢、四肢麻痺。
泰雅族
泰雅語mkux,為桃園復興地區的泰雅族人使用。泰雅語tlina,為新北烏來地區的泰雅族人使用。
魯凱族
魯凱語pacasane,語意「有紋路的、有寫字的」,意指台灣石𩼧身上有花紋。
可食,內臟、卵會苦需要拿掉。魚卵若沒煮熟會中毒。
鄒族
族人認為台灣石𩼧較兇猛,也會用鄒語ciou、czou來稱呼喜歡欺負人的孩子。
可食,重要漁獲之一。魚卵不可食,因族人認為有的魚卵會轉化成蛇、具毒性。
賽夏族
幼魚身上有7條直立斑紋,成魚的斑紋不明顯。
賽德克族
可煮、烤食。需去除內臟、卵,以免中毒、上吐下瀉。
【圖1】作者:邱郁文、黃彥銘。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