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4
名稱
  • M
    藍短鰭笛鯛
  • T
    藍短鰭笛鯛 nâ-té-kî-ta̍t-tiau
  • J
    アオチビキ
  • E
    Green jobfish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藍短鰭笛鯛


【科名】笛鯛科(Lutjanidae)

【學名】Aprion virescens

【別名】藍鯛、青吾魚、藍笛鯛、綠短鰭笛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10公分。體呈長紡錘形;兩眼間隔平扁,眼前具一深槽,下頜突出於上頜,體被中大型櫛鱗,背鰭、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胸鰭短而圓,遠短於頭長,尾鰭深叉。體一致為深藍色,背鰭基部處各有一黑斑。

【生態習性】

  主要攝食魚類,偶而捕食底棲性之蝦類、螃蟹等甲殼類。日行性,一般皆獨游,偶而聚集成一小群。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沿岸礁區陡坡上緣、海峽或瀉湖附近之開放水域,深度可自表層至180公尺處附近。春夏季的月圓前後會洄游於礁區陡坡間產卵。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東部、南部海域。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vaokanong

 

【生活使用】

食用。

雅美族

  適合女性食用,其他族人也可食用。漁人部落的族人認為,孕婦可食用藍短鰭笛鯛,但產婦須在小孩出生1-2年後才可食用。東清部落的族人認為,此魚不能火烤,以免食用後皮膚生瘡。

  雅美語vaokanong,語意「圓梭狀、粗壯」。族人會用以形容新屋落成禮或新船下水祭儀時禮芋的碩大,或是人跌倒後腫脹的皮膚。

【圖1】作者:Mark Rosenstein。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國際(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iNaturalist

參考文獻:
  • 邵廣昭等,《雅美(達悟)族的海洋生物》,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Aprion virescens Valenciennes, 1830」,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藍短鰭笛鯛 Aprion virescens」,2021年11月)。
  • 邵廣昭,「台灣魚類資料庫」(「藍短鰭笛鯛」,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