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莧科(Amaranthaceae)
【學名】Achyranthes aspera var. indica L.
【別名】
土牛膝、掇鼻草、擦鼻草、雞骨、毛蟹目、到繼草、紅骨蛇、土牛七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或二年生草本,株高30-100公分,分枝多,莖有稜,被毛。葉對生,具柄。葉片倒卵形或圓形,長2-6公分,寬1-4公分,先端圓鈍,葉基漸窄或下延狀,全緣或微波緣,兩面被毛。穗狀花序,頂生,花密生,無梗,花後反著,小苞片2枚,花被線形,雄蕊5枚,退化雄蕊緣毛狀,子房卵形,花柱與雄蕊等長,柱頭2歧。果實橢圓形。種子1枚,被苞膜。花期夏季。果期夏、秋季。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平野及山坡地。
【性質特性】
含蛻皮笛酮(ecdysterone)、紅莧甾酮(rubrosterone)、甜菜鹼(betaine)、倒扣草鹼(achyranthine)、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醣類(saccharides)、黏液質(mucilage)、鉀鹽(potassium salt)、皂昔(saponin)。可升高血壓、加強心臟收縮、短暫興奮呼吸、輕度抗利尿等等。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ljadjuadjuay
布農族
iupungal[高山群]
賽夏族
hahiko'
【生活使用】
藥用。
布農族
腹痛時,可將葉煎服。
【圖】印度牛膝。(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