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菊科(Compositae / Asteraceae)
【學名】Sonchus arvensis L.
【別名】
滇苦菜、苦蕒菜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50公分。全株具乳汁。地下莖匍匐,地上莖中空且平滑,紫色。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全緣,偶中裂,基部耳狀抱莖,中肋及葉緣常呈紫色。頂生頭狀花序聚繖狀排列,舌狀花黃色,總花梗被腺毛。長橢圓扁形瘦果,白色冠毛,具稜。花果期春、夏兩季。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地區,常見於荒地、沿海、河床等乾燥開闊地。
【性質特性】
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β-穀固醇(β-sitosterois)、胡蘿蔔苷(daucosterols)、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芸香苷(rutin)。
性味苦、涼,可消炎、解熱、解毒、抗菌、抗癌、抑制白血病細胞,治闌尾炎、痔瘡、腫毒、乳癌等等。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sama’
泰雅族
karaban[汶水群]
排灣族
samaq[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布農族
samahpais
samaqpa-is
魯凱族
sama
鄒族
samaka
賽夏族
batiw
太魯閣族
sama
撒奇萊雅族
sama
拉阿魯哇族
sama’ʉ pi ukuhlucu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
泰雅族
葉可食。與龍葵、黃鶴菜的嫩葉一同煮湯,可解酒。
燒燙傷時,可將葉揉爛後,取汁塗於患部。
排灣族
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幾乎都會採食苦苣菜,族名也都類似sama、samaq。
葉可食。
布農族
葉可食。與龍葵、黃鶴菜的嫩葉一同煮湯,可解酒。
賽夏族
葉可食。
太魯閣族
葉可食。
可作為雞、鴨的食物。
賽德克族
葉可食。
【圖】苦苣菜。(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